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通讯导航 > 2016中国造船产值(造船业产值)
2016中国造船产值(造船业产值)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1-15 03:01 点击:281 编辑:admin

1. 造船业产值

1、造船工业。挪威的造船业是其传统产业,曾是挪威经济的支柱,现在仍是挪威的主要产业之一。

2、海洋养殖业。挪威在海洋养殖技术上取得突破后,海洋养殖业在挪威迅速发展,主要的养殖品种有大西洋三文鱼、虹鳟鱼等。人工养殖三文鱼56.7万吨,出口额达140亿挪威克朗,占挪威渔产品出口总额的40%。

3、油气工业。2005年挪威是世界第8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第3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国。油气生产挪威最重要的经济领域,其产值占GDP的四分之一,其出口占总出口的52%,石油为这一北欧小国带来了滚滚财源。

4、环境保护。挪威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挪威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并反映在挪威的各行各业,发展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2. 造船业占比

a.从造船量来看,中日韩三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民用造船业(88%的民用市场),2016年年吨位居世界第一,总得来说每年民用造船吨位第一名就是中日韩不断的更替,那美国哪儿去了?军费超多的美国造军用的去了,民用造船业承受不起高昂的人工费。

b.从人均产能效率来看,韩国造船业人均年产量约450吨,韩国造船业的人均年产出为400万人名币左右, 均在我国之上。

c.而从设计,制造和管理技术是体现造船综合技术水平的3个主要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根据韩国产业经济与贸易协会报告显示,通过对中、日、韩的综合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比较可以发现,如果以韩国的水平为1,中,日则均在1.7至1.8之间。

d.从造船厂排名来看,世界十大造船厂韩国企业占7个,韩国造船业的发展长久以来以 “产业集群”优势在釜山和南海岸一带,创造了世界最大的造船带,并集中赋予了与造船相关的配套企业和研究机构,拥有巨大的集群配合优势。

为何那么强

a.源头还是要归功于美国

70年代末美国开始将他们认为的“低附加值”(包括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等的价值在附加值中占次要比重)工业生产转移到日韩,大大提升了日韩经济发展和造船技术储备。

b.和韩国经济体制紧密相关

韩国是外向型经济体,由于需要优先发展出口产品,所以对海运的需求十分巨大,再加之地缘上和中日相邻,引进技术和进口配套零部件,原材料也更加便利。

c.选择中国建造船舶分段

在韩国具备了先进的造船业技术后,国家还提供贷款资金支持,并且一部分船舶的分段建造选择在中国进行,最后在韩国组装,其目的是减少了劳动力成本。

具体强在哪儿

衡量造船强,就要看最有难度的船能不能造,世界公认最具难度的船舶依次是LNG船(液化天然气),航母,豪华邮轮。

而韩国的强项就是建造LNG船,LNG船也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该船要求在-162摄氏度低温下运输液化气,其建造难度也是最高的。

韩国三大造船厂:现代重工、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皆可以制造LNG船,全球70%的LNG船订单也都交给了韩国,目前一艘LNG船的造价在2亿美元左右。

而日本则主要有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中国沪东中华船厂也具备制造LNG船的实力。

数据显示,2018年现代重工实现133亿美元的订单,大宇造船拿下68亿美元三星重工完成63亿美元的订单。

而航母韩国也能造,只不过没啥实际需求,造得比较小,但实力绝对是有的。

豪华邮轮方面,准确来说邮轮不同于游轮,邮轮通常吨位更大,不过这不是韩国的强项,但并不是不能造,因为豪华邮轮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内饰而不单单是船体,所以在这方面还是欧洲人的强项。除了民用造船,在军用造船方面韩国也有很强的优势,不仅本国造出了万吨大驱,在海外造船订单也有很强优势,但其原因在于美国处处阻挠中国的发展和公正的出口,在海外船舶订单中,中国不止一次两次被美国的幕后操作而导致中标失败,所以作为盟国的日韩自然脱颖而出,而韩国凭借相比日本的价格优势多次拿下国际订单,最惊讶的是,2012年韩国签下7亿美元的4艘大型综合补给舰合同,是有史以来韩国的第三大军贸出口订单,其客户竟是英国!不过英方也是无奈之选,失去昔日本国造船风光,如今又造了两艘大航母,为了维持大国地位,以及为美国等盟国承担相当责任而选中了韩国大宇造船公司。总得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造船实力的国家本身就不多,而韩国确是造船产业链非常完善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领域创造过世界第一,造船业专业在韩国也比较受青睐,因为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以上就是韩国造船业的简单介绍,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3. 中国造船产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我国航海与海洋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港口规模、船员数量、造船产量、海运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船舶工业、远洋渔业、海洋开发和海洋科考等领域快速发展,海事救捞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海军和平护航彰显了我国切实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形象。如今,中国航海人正奋力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全速前进。

4. 全球造船业产值

韩国是二战之后少有的几个从贫穷落后走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2018年韩国GDP达到1.6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2,人均GDP则突破3万美元。韩国的造船、电子、钢铁、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在世界上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韩国陆地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5100多万,全国共划分为一个特别市(首都)、一个特别自治市、六个广域市、八个道(不含“以北五道”)及一个特别自治道,而蔚山是韩国六个广域市之一,其陆地面积为1057.1平方公里,人口116.87万。

蔚山在韩国经济中处于怎样地位?首先我们来看看GDP数据。这里小编只找到了2016年的数据,蔚山广域市GDP为613.85亿美元,占韩国(2016年GDP为14093.66亿美元)比重为4.36%,

蔚山是韩国经济发展的牵引车,蔚山湾与蔚山港、温山港、方鱼津港连接,通过这些港,蔚山曾经起到了韩国通往东亚、东南亚的关门作用,如今也不断与世界各国扩大交流和合作关系。

自1962年定为工业特区以来,蔚山在60~90年代相继兴建了道路、港湾、化学、机械、金属、钢铁、汽车和造船等工业。如今蔚山市已经发展成为产业设施齐全的大工业城市,尤其在汽车、化学、造船等产业在韩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汽车、化工、造船业的产值均占到韩国的30%~40%。蔚山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生产设备的专业工厂——现代汽车,包括SK、三星、BASF、DuPont等在内的世界知名化学企业,而现代重工业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造船厂之一……

5. 造船产量排名

没武汉的话你们只能组装民船。。。

6. 中国造船业发展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第一部船舶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首次对全国船舶生产企业的基本生产条件要求进行统一规范。

国防科工委官员称,此举将对中国提高船舶建造质量、保障航运生产安全、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令世界船舶制造商刮目相看的中国造船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了。而近几年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和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显然不光是坐三望二的态势了。专家预测,中国造船业直取世界第一将为期不远了。

7. 造船市场份额

船舶行业属于装备制造行业。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船舶行业属于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单位)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

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

8. 造船业市场份额

在18—20世纪,全球最大的经贸关系就是美洲—欧洲之间,也因此这300年间全世界的经贸主要在大西洋沿岸。亚洲的崛起也间接造成欧洲衰落,也因为缺乏经济活力,欧洲不再是世界中心,狭长的大西洋也被更宽广的太平洋所取代。

跨洋贸易依赖于航运,而全世界造船业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为中国、韩国、日本,占了全球92%的份额,而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商船队。单从这两点来讲,太平洋就不再是地理阻碍,而是通途。在某种程度上,太平洋确实不够大。

9. 中国船舶制造业产值

第一产业指以农业为主的各产业,如畜牧业、狩猎业、渔业、游牧业、林业等。

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还包括采掘业、电力和煤气业等,当然还有其他说法。

第三产业指服务性产业,包括建筑、运输、通信、商业、金融、职业性服务等。

第四产业指信息产业,这是新近对产业划分的一种新观念。

10. 造船业排名

宋朝的造船业世界第一,出类拔萃。

11. 中国造船业产值

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

一、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

2020年,我国GDP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经济显现出持续恢复势头,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强大韧性。

四季度,我国GDP为2962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速比三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整体保持稳步回升态势。

二、各行各业有序恢复,信息行业支撑作用显著

2020年,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其他行业均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6.9%,实现两位数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7.0%,比2019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这两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4.1%,有力支撑了经济较快恢复。

四季度,全部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由三季度的-5.1%和-6.9%转为增长2.7%和2.2%,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

三、投资保持增长,消费稳步复苏

投资对稳定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稳步回升。与投资需求相比,消费受疫情影响更加明显,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GDP0.5个百分点。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消费市场逐步复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回升,一至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分别拉动GDP增长-4.3、-2.3、1.4和2.6个百分点。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升。2020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

四、新动能引领作用增强,新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个百分点。以新技术为引领的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1至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2.0%、11.0%和8.6%。2020年,网上商品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2019年增长14.8%。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生猪生产较快恢复

农村司司长 李锁强

2020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发展,积极克服洪涝灾害等影响,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全力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产能快速恢复,禽蛋奶产量稳定增长。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2020年,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增长0.7%。

二、生猪生产较快恢复,牛羊禽生产稳定增长

2020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略减10万吨,下降0.1%。猪肉产量略有下降,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不同程度增长。

生猪存栏持续较快恢复,出栏降幅明显收窄。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同比增长31.0%。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

牛羊生产稳中略增,牛奶产量增加。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32万头,增长0.7%;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加239万吨,增长7.5%。2020年,全国羊出栏31941万只,比上年增加242万只,增长0.8%。

家禽生产稳定增长,禽肉、禽蛋产量增加。2020年,全国家禽出栏155.7亿只,比上年增加9.3亿只,增长6.3%;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加159万吨,增长4.8%。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较多,涨幅逐季回落

202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15.0%,在15.0%的涨幅中有14.3个百分点为生猪价格所拉动,但随着生猪价格涨幅回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现逐季回落的走势。

2020年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7.6%和5.5%,稻谷、小麦价格分别上涨0.8%和0.5%;蔬菜价格上涨5.2%;牛羊市场需求旺盛,活牛和活羊价格分别上涨10.5%和10.4%;生猪价格上涨55.7%,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市场供应逐步改善,生猪价格涨幅逐季回落,四季度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3%。

工业生产逐季回升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工业统计司司长 卢 山

2020年,企业复产水平稳步提升,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

一、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出口规模接近上年水平

复工复产持续推进,2020年二季度以来复产水平持续向好。截至12月下旬,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的企业比例为77.9%,较6月中旬提高9.5个百分点。

工业增速逐季回升,四季度增长较快。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其中,四季度各月均保持较快增长。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较前三季度增加5个。

二、装备制造业有力支撑工业增长,新动能发展强劲

装备制造业增势稳健,持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2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增速与2019年基本持平,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新兴产品增长强劲。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三、原材料制造业平稳增长,消费品制造业逐步恢复

原材料制造业稳中有升,重点产品生产稳定。2020年,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年呈现逐季回升态势。

消费品制造业逐步恢复,医药制造增长较快。2020年,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6%,其中四季度增速为2.9%,较三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

四、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装备制造业升至较高水平。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2013年以来高点。

企业收入由降转增,利润增速继续回升。2020年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较1至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

同时也要看到,企业应收账款较快增长和库存增加问题突出,小微企业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的制约,工业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下一阶段,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着力畅通经济循环,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向好态势。

能源供应保障有力 能耗强度继续下降

能源统计司司长 刘文华

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稳中有增,进口较快增长,能源供应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提升。全年看,能源消费逐步回升,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强度继续下降,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

一、能源生产稳中有增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生产稳定增长。原煤生产实现增长,全年原煤产量38.4亿吨,比上年增长0.9%。

油气生产加工持续增加。油气生产企业持续提高生产负荷,加强油气供应力度,全年原油产量1.95亿吨,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天然气产量188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8%。

电力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发电量7.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分品种看,火电增长1.2%;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5.3%、5.1%、10.5%、8.5%。

二、能源进口较快增长

2020年,根据国内能源供需形势,我国灵活利用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进口补充调节作用,积极进口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全年能源进口保持较快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2020年,原油进口5.4亿吨,比上年增长7.3%;天然气进口1.0亿吨,增长5.3%;煤炭进口3.0亿吨,增长1.5%。

三、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清洁电力生产比重大幅提高。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次电力生产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28.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20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四、能源消费逐步回升

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秩序持续稳定恢复,能源需求逐步回升。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2.2%,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下降0.2%、3.1%。能耗强度继续下降,全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扭转前三季度上升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0.4%,降幅比前三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

服务业稳步复苏 新动能势头强劲

服务业统计司司长 杜希双

2020年,服务业生产经营在年初大幅下滑后,下半年实现稳步复苏,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新动能表现活跃,幸福产业较快发展,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全年呈稳定恢复态势。

一、服务业逐步回归常态

服务业持续稳步恢复。初步核算,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553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5%,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152728亿元,同比增长6.7%。

企业生产经营继续复苏。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较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1至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较1至10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4%,降幅较1至10月份收窄4.3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1至11月份,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下降,但服务出口表现明显好于进口;服务贸易逆差同比大幅减少7129.6亿元。

二、新动能支撑作用凸显

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6.9%、7.0%和2.9%,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总体经济的恢复。

服务业转型升级态势稳健。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网上外卖等新消费模式强势增长,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6亿件,比上年增长31.2%。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等新消费需求持续旺盛,1至11月份,全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95.0亿GB,同比增长35.1%;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7%和15.7%。

三、幸福产业较快发展

幸福产业发展提速。2020年,“互联网+问诊”、健康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加速了医疗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56岁以上用户增强免疫消费、“95后”养生消费增长均超2倍。1至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社会工作、家庭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3%和5.7%。

四、服务业景气稳定扩张

服务业景气保持较高水平。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服务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市场稳定恢复持续看好。

居民消费热情不减。“十一”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4亿人次,同比恢复近八成;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同比恢复近七成。“双11”期间各大平台销售额再创新高,实现销售额5249亿元,同比增长28%。

2021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服务业转型升级有望深入推进,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发展潜力显著增强,助力“十四五”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