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造船者的本意
没有反义词。
◎ 椿 chūn
〈名〉
(1)(形声。从木,春声。本义:木名。指大椿。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后因以喻父。如:椿年)
(2)同本义[a long-living tree]
上古有大椿者。——《庄子·逍遥游》。司马注:“椿木一名橓。”
(3)因其长寿,后用来形容高龄。亦用以指父亲。如:椿年(椿树的年龄。比喻长寿);椿龄(祝人寿考之词);椿寿(大椿的寿命。比喻长寿,高龄)
(4)即香椿[Chinese toon],一种楝科落叶乔木。叶有特殊气味,花芳香,嫩芽可作菜食,木材通直,是造船、建筑材料,种子椭圆形,一端有膜质长翅,可榨油,根、皮及果可入药。如:椿芽(香椿的嫩芽,甘美可食);椿皮(香椿的树皮)[1]
2. 但这不是造船的目的
1、人生之路,从来都与坎坷相伴而行。然而,坎坷对于强者来说是一块块垫脚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级级阶梯。
2、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浅滩上的航程永远不能抵达美丽的彼岸;若人生是一片山川,那就期待峻岭绝顶,山脚下的登攀永远不能领略秀丽的风景;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3、人生绝对不能失去的东西: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希望和信心。
4、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但不同的是,人生不如弈棋,任何人都没有再来一局的机会。因此,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用心思考和感悟。
5、走在光滑的冰面上容易摔倒,是因为上面没有坎坷。有些人脸上有太多的笑容,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太多的泪水。船停泊在港湾里最安全,但那并不是造船的目的。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6、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在于途中的坚持。很多时候,成功就是多坚持一分钟,这一分钟不放弃,下一分钟就会有希望。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一分钟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只要坚持走下去,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
7、平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沉思。平凡是告别了无知的炫耀的狂妄之后的深沉。平凡不是人生这光的暗淡,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物外的冷漠。
3. 船是谁创造的
具体发明者未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4. 第一个造船的人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 北美大陆的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当时尚未发明火车, 陆路交通还不发达, 所以海洋和内陆河流的水上航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造船业迅速发展。在1720 年波士顿就已经有了十四个造船厂, 每年可造船二百艘。到了美国独立前( 注: 1776 年美国宣布独立), 造船吨位已经达到英国造船吨位的一半。尽管如此, 原有的靠风力和人力航行的船舶仍然不能满足要求, 迫切地需要改革旧的交通工具, 研制出具有强大动力的新式船舶,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发明了轮船的是美国工程师富尔顿。
富尔顿的父亲原是英国人, 1730 年来到北美洲, 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 富尔顿于1765 年11 月14 日出生在那里。
在富尔顿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在上小学的时候, 课外时间常到附近的一家机器铺工作, 曾经在枪匠的指导下制造过气枪。在这一时期, 富尔顿学到了机器制造、实验和绘图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七岁时, 富尔顿离开兰卡斯特来到费城, 以给机器工厂画机械图谋生, 同时还给人们画小型的肖像画。当时住在费城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很欣赏富尔顿的绘画艺术。后来富尔顿又由于绘画而结识了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 从而产生了设计用蒸汽机开动的轮船的理想。
富尔顿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 进行深入的钻研。自1793 年起, 他设计并绘制了许多桨轮、机构和船型的草图, 解决了不少的技术问题, 并且制出了轮船的模型。1803 年1 月9 日, 他在巴黎进行了蒸汽轮船的模型试验, 了解到轮船的吨位与动力大小的比例关系。以后在许多工人的帮助下, 他建造了一艘轮船, 船长70 英尺、宽8 英尺、吃水3 英尺、外轮直径12 英尺, 用一部8 马力的蒸汽机为动力设备, 在赛纳河上试航成功。但是, 不幸在当天晚上这艘新造的轮船就被暴风雨摧毁了, 经过24 小时的艰苦打捞, 才把沉入水中的蒸汽机捞上来。这件事并没有动摇富尔顿的决心, 不久他和工人们又重造一艘船, 并装上那台打捞后经过检修的蒸汽机, 虽然再次试航成功, 但他发现蒸汽机的功率尚不够大。此后他写信给瓦特和鲍尔顿, 请求支援一些蒸汽机的零件, 并动手制造更大功率的蒸汽机。
1807 年, 富尔顿研制的新轮船“克莱孟特”号造成了, 船长150 英尺、宽13 英尺、吃水2 英尺、桨轮的半径3 英尺, 用24 马力的蒸汽机推动。在试航之前, 一些庸人讥笑这艘新轮船为“富尔顿的蠢物”。
1807 年8 月17 日, “克莱孟特”号轮船在哈得孙河上成功地航行着, 以4 公里/ 小时的速率前进, 被称为“富尔顿的蠢物”取得了“富尔顿的胜利”!
“克莱孟特”号经过一番装修美化后, 正式地投入航运了。以后又通过不断的改进, 使它的航速从原来的4 公里/ 小时, 逐步提高到6 公里/ 小时、8 公里/ 小时。
1808 年, 富尔顿又建造了“海神之车”号和“典型”号蒸汽轮船, 能够连续航行150 英里。一年后, 富尔顿组建了公司, 制造“渡轮”, 他称之为“舫船”,
每艘船由两个并列的船体用甲板连接起来, 可提供一个宽敝的船面, 以便于载运货物。富尔顿的一生共建造了十七艘轮船, 在科技史上和航运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除了研制轮船之外, 他还对运河的设计作出过贡献, 曾发明了在运河里不同水位上升降船舶的设备。据说他还计划研制在水下延时爆炸的“水雷”、深水航行的“潜水艇”等, 但是都没有完成。1815 年2 月23 日富尔顿逝世了, 世界人民永远纪念这位发明家。
5. 造船是为了什么
在我国民间文学中,鲁班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木匠行业的创造发明记在他的名下不说,就是其他的很多行业的发明,人们也往往搬出鲁班来。关于鲁班造船,民众之中也有很多异文,但仿鞋造船的传说相对来说更为普遍。
一天,鲁班的媳妇到河边洗衣服,把脚上穿的一双翻头鞋放在河堤上,光着脚下水去洗衣裳。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水顺风势涌到翻头鞋那里,把翻头鞋卷进了水中,翻头鞋又顺着水势,在河面上到处飘浮。鲁班的媳妇一看,翻头鞋漂到水里了,很着急,三步并作两步地去“抢救”她的鞋子。鞋子一会儿被水波涌到这边,一会儿又被水波冲向那边,怎么也够不着,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把鞋子给抓到手上。她拿着鞋子,庆幸鞋子刚刚没有沉下水底,突然想起丈夫造船的事来,她看着鞋子想了好长时间才回家。
到家以后,鲁班媳妇饭也不吃,拿着那只鞋子看来看去。鲁班觉得很奇怪,微笑着说:“这只鞋子有什么稀奇的,看得连饭也不吃了。”媳妇这才把刚才看到的事情说了一遍。鲁班一听,朝鞋子瞟了一眼,然后接过鞋子细细一看,忽然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大叫起来:“一是空心,二是不漏水。空心又不漏水,就不会沉底!”说完,夫妻两人都高兴得大笑起来。从此,鲁班就白天黑夜地干,依照翻头鞋造了一只小船。小木船造好了,夫妻俩激动地把它抬到附近的海边,小木船真的在海面上漂起来了。过了不久,鲁班又依照小木船的式样造了只大船,里边还装了好多东西,并请周围的老百姓帮忙把它抬到海里一试,结果大木船也漂起来了。人们都快乐得欢呼起来,鲁班夫妻尤其高兴,他们一同跳上船去在附近海边游了一阵,漂来漂去的,好不自在!
从这以后,世上就有了船。海边的人们有了船,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到海里打捞鱼虾,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6. 造船的人叫什么
胡国栋(1915-1992),安徽安庆人,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和内燃机专家、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理论的奠基人、中国内燃机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国家一级教授、大连市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一批研究生导师和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在昆明中央机器厂工作,任主任工程师;1945年赴美国工作考察,1948年回国,在上海通用机器公司任设计处处长;1949年应聘到大连大学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任教授,历任机造系、机械系、二机系、造船系主任、学校教育工会主席、内燃机研究所所长等职。
7. 造船发明人
具体发明者未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8. 造船的初衷
温启祥
温启祥,导航技术专家,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导航、航海导航、卫星导航与飞机着陆引导诸系统及其技术作出了贡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温启祥
出生日期
1909年6月
去世日期
1993年12月20日
个人履历
温启祥
温启祥,高级工程师。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航空公司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上海第二十三厂、汉口无线电厂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微波统一系统和应答机研究所、火控雷达和导航设备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自学成都,为我国无线电导航事业创始人之一。组织研制成功最早的中长波导航台、海上中波中程导航系统、微波飞机着陆雷达、军用塔康导航系统等。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生平
工作前
温启祥
温启祥,1909年6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张泾桥镇一个店员家庭。1925年在常熟读完初中,1926年进入海私立南洋高中学习,因家庭经济困难,转而另谋学徒生涯。1927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1928年转入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学习报务。1929年就职于济南、上海等地商用无线电台做报务工作。1932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先后在南京、宜昌、汉口、温州等航空站从事无线电报通信工作。
温启祥在温州站做报务工作时,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边自学,一边动手安装收音机,进而钻研发射机。经技术员华斌举荐,温启祥升任无线电技术员,并从温州站调上海龙华机场。继之辗转工作于武汉、重庆、香港、加尔各答等航空站。
抗战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温启祥受进步书籍和进步思想影响,对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对共产党提出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非常拥护。到重庆工作不久,于1938年冬,经华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组织上鉴于当时白色恐怖的笼罩,决定暂时停止他的地下活动,让他以党外人士身份继续为党工作。
1942年,温启祥随中航公司迁到印度加尔各答。当时无线电部门由外国人负责,他们对中国员工经常出言不逊,从而激发了温启祥要为中国人争气的决心和志气,使他更加勤奋地钻研无线电工程技术,并在同事的鼓励与协助下,做出了第一部750瓦的归航机和第一部100瓦的短波发信机,为中国人争了光。因此他也被提升为无线电工场的管理工程师。
1946年2月,中航公司搬回上海。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副主席率领代表团在上海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急需组建秘密电台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温启祥根据当时龙华机场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其无线电工场负责人的有利条件,以及他所掌握的无线电技术,为上海中共地下党赶制了一部秘密电台,并安装在该机场的一个归航台里。后来,温在与同事闲谈中得知国民党当局对此事已有所察觉,便立即将此情报报告地下党,及时予以拆除,使党免受损失。1947年,他又为中共地下党做了一部比较轻便的秘密电台,安装在一位地下党员的家中,一直用到上海解放。1948年,中航公司迫于全国紧张局势,再度南迁。温启祥出于对共产党的无限信任,坚决不去,并劝说其他技术人员留下。同时,他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同其他留下的人员一起,阻止、拖延大量无线电器材的外运,并趁机将许多器材转移、隐藏起来,以便解放后使用。
解放后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温启祥以高涨的热情,投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空军第23工厂的筹建工作。该厂以国民党部队遗留下来的部分通信器材和一些国民党空军与民航人员为基础而组建的。工厂建成后,温启祥出任技术计划检验股长。当时,为了配合解放舟山群岛的需要,在物资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他主持修配和赶制了500瓦报话机、750瓦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短波发射机,使沪、宁、杭的防空通信系统初具规模。此后,又为前线指挥部提供了通信导航设备,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温启祥由于成绩卓著,于1950年9月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并于当年10月出席了北京全国工农兵英模大会。1953年,23厂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国营710厂,温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4年,他当选为上海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温启祥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1957年,他随同当时主持军事电子工业发展工作的刘寅、孙俊人等领导同志赴苏联对其无线电工厂、研究所和大学无线电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参观与考察。1958年元月调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四川成都的第十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59年补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同年和1961年又两次赴苏学习与谈判。其间,温启祥深感我国无线电导航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甚大,决心为我国导航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回成都后,便在第十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导航研究室”,进行航空近程导航系统的研究。1960年,他上书当时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的孙俊人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李庄局长,建议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与开发的研究所。
1962年8月16日,温启祥根据国防部的任命,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陕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挑起了建设和开创我国导航事业的重担。作为第一步,他针对该所百名技术人员大多是离开学校不久的大学生,以及近1000名工人差不多都是复员转业军人的情况,提出了“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研作风”的建所方针,要求研究室从消化、仿制航空近程导航系统(塔康)入手,车间则从仿制生产512 型快艇雷达开始,及早拿出样机并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些都收到了成效,从而得到领导部门的高度评价。温启祥于1963年补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1965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十研究所在温启祥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开展了航空近程导航系统,飞机着陆引导系统,中程与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组合导航和超长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线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温启祥还积极推进学术活动的开展。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他就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79年至1983年就任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首批会士。同时,从1962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导航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导航》学术季刊顾问,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被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同时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成员。
1980年3月,温启祥因年事已高改任第二十研究所顾问以后,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初衷丝毫不减当年,仅在技术文献的编撰与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或参与《电子工业名词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电子学名词辞典》和《中国军事工业史料丛书·船舶导航史料专集》等有关无线电导航部分的编撰或编审,以及《2000年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研究工作。1993 年1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成就及荣誉
早年经历
温启祥早在1936年,就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包括参加美国举办的“万国函授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并自购元器件,试装收音机,从三管再生式到五管超外差,进而再钻研发射机技术。一次,温州航空站的发射机出了故障,还未等远在上海的技术员来到,他就根据自己所学的无线电技术知识,及时排除了故障。
40年代初期,温启祥随中国航空公司有关部门南迁印度加尔各答工作期间,无线电部门的负责人是一个名叫“泼来斯”的外籍人员,他时常责骂和侮辱中国人,还借故开除了多名中国籍员工。中国航空公司有关当局碍于无线电部门全体中国籍员工的公愤,撤换了此人。但接替他的名叫“希克斯”表面上比较平和,歧视中国人的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与动力。他常常早起晚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从维修到组装,从部件到整机,他一边钻研,一边试验,并进行实际制作,在无线电工场工人的积极配合下,终于在1943年制作出了第一部750瓦的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的短波发信机。此后,由他制作的许多归航机和短波发射机,都在飞机进场陆空联络上获得了实用。
在此期间,温启祥还根据中共地下党的指示,为帮助印度共产党建立收报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发播的消息,还为之制作了一台AR-88高级收音机。
上海解放后,为配合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在建厂不到3个月的上海第23工厂,物资匮乏,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温启祥满怀革命激情,积极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赶制了长波归航机,短波发信机,修理了报话机,并在3天之内建立起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的集中台,使沪、宁、杭的防空系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紧接着又在以后5个月内,生产出了装备9个一等航空站、20个气象台,30个了望哨,6个雷达站和一个前进指挥部的全部归航与通信设备;并为当时的中国空军部队提供了长-1型与长-2型750瓦长波归航机,和数达321部中短波通信/导航发信机。这些成就,是与温启祥勇于奉献和具有精湛的技术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改装归航机和修复其它设备中,他不仅以巧用手头仅有的电子元器件,克服了西方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造成的困难,还以他首创的双主振差频等技术方案,识破了别人认为难以修复的技术难关。
温启祥在这期间作出的上述贡献,还可从无到有地增强我国华东地区的防空能力看出它的历史作用:使败据台湾的国民党空军于1950年2月6日对上海的狂轰烂炸造成的严重破坏得以不再为患;使当时的华东空军机场与福建前线对偷袭的敌机有了防护能力,并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争,及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1949年8月,为了保卫人民获得的胜利果实和解放事业的需要,在上海杨树浦地区成立上海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第23工厂),人员不到30人。他依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指示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厂的建设工作,包括率先同大家一起自己动手修厂房,并四处奔走,收集国民党军队逃跑时丢弃的破损机器、仪表与各种器材。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金工工场、无线电工场和器材仓库建立起来,机器也开动了。在短短的一年里,加工设备增加到52台,电子测量仪器增到12台,器材收集到2000余吨,人员也发展到260人,其中技术人员44人,使工厂初具规模。同时,由修配逐步向设计制造转变,并以归航机和短波收发通信机为主流产品的新产品研制工作也已开始。1953年7月,该厂改名为国营上海无线电厂,代号为国营第710 厂。其后迁往武汉,更名中原无线电厂。此厂已成为我国研制、生产通信导航设备的骨干工厂。
1957年至1961年,温启祥依据他先后三次赴苏考察与谈判所得,深感要缩小我国无线电导航与通信同国际水平的差距,必须遵循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难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才可能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于1959年,在他任副所长的国防部十院第十研究所内专门成立了一个“导航研究室”,开始航空无线电导航的研究工作。
1960年10月1日,温启祥又上书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孙俊人院长和国防科委四局李庄局长,建议立即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的研究所。上级主管部门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961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1962年温到该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65年,该所已拥有科技人员800 余人,工人900多人,建立了航空导航、航海导航、着陆雷达、自动控制、工艺、情报、仪器等8个研究室与一个试制工厂,陆续开展了对近程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中远程航海无线电导航系统、飞机着陆雷达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的研究研制与开发工作。
1965年,第二十研究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当时该所已具备了发展导航与雷达两个专业的科研生产能力,并且在出成果,出人才上显示出了力量。
第二十研究所自建立以来的32年中,在我国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现代化的巨大贡献,是与担任该所整整18年主管技术的总工程师温启祥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60年代,中近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在国际上已建立了数十个罗兰A地面发射台,但我国没有。1965年3月,在国防科委于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温启祥积极主张加速建立与发展我国独立的中、远程导航系统。不久得到批准,并列入国家计划,将中程系统命名为“长河一号”,由二十所负责技术抓总,温启祥任总设计师,参与协作攻关的有国营第764厂和765厂。从任务下达之日起,所、厂及使用部门通力合作,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制造出了设备,并运抵山东现场安装、调试与系统联试。1966年10月1日,成功地辐射出了中国的罗兰A信号,其第一个台组于1967年12月投入试运行。到1975年7月,北起渤海,南至南海18000公里的沿岸及其以外1000公里海域内,形成了我国的海上区域导航网。
远程导航系统的建成
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类似国外的罗兰C。我国于1965年确定研制、建设,命名为“长河二号”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由温启祥担任。由于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起步不久的研制开发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后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自行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才回到按科学和国情办事的研制轨道上来,终于在198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南海台组,大大改变了我国远程导航的落后面貌。现正在东海、北海积极建立第二、第三台组。届时,将把我国高精度导航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高精度授时/导航发射台的建成
早在1965年12月,温启祥就向第十研究院领导建议在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上增加授时功能。7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建立高精度授时发射台,作为国家时间基准,并批准第二十研究所提出的将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兼作授时使用的具体方案。该方案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建立300千瓦试验发射台,已于1976 年完成,满足了当时科学试验的急需。第二步是建立发射功率为2兆瓦的大功率发射台,已于80年代初期完成。此举将我国的时间基准由毫秒级提高到了微秒级,使我国的标准时间精度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该系统是由第二十研究所,第二十二研究所、国营761厂和陕西天文台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建成的。
飞机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又称塔康系统,这是温启祥早在成都十所主持科研工作时就开始筹划的,后转入二十所。1966年成功地研制出了样机,到1974年共生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地面与机载设备,并装备了国内1条重要航线及数个地面站,使我国的航空导航业务得到相当程度的改观。
卫星导航及其它新系统的建立
为了跟踪世界新的导航技术,自60年代后期,在温启祥的策划下,投入了一部分科技人员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开发工作,从子午仪到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用户设备,已有多种型号、多种用途的卫星导航定位仪投入实用。同时还研制开发了卫星/奥米加等水面与水下等组合导航设备。这些都为我国在70和80年代先后完成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水下武器发射试验和卫星发送与回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精密进场着陆雷达的建立
第二十研究所一经建立,温启祥就设法于1964年从上海调来一部苏制着陆雷达作为样机。在不损坏样机的前提下,他严格要求科技人员进行认真分析消化,进而仿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做出了样机,并到机场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于1966年转天津一个无线电工厂进行生产。
此外,温启祥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时,对科技情报工作也极为关心。他深知,情报工作是科研开道的耳目;方向不明,盲目蛮干,只会使科研工作归于失败。第二十研究所初建时,他就强调大学生必须学好英语,人人要过这一关,以便查阅资料,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为此曾多次举办英语学习班,并为情报室配备了很强的技术力量。60年代初期,二十所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导航与雷达》杂志,1985年该刊改为《导航》,系我国导航界唯一的学术季刊。温启祥生前一直担任该刊的顾问。
温启祥,对工作一生勤奋,对生活朴实无华,对知识不懈追求。他常说:“当你对要干的工作不懂、不会、不熟悉的时候,不要胆怯,要勇于承担,敢于承担,但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学习。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决不会学不懂、学不会。难的总会变成易的,易的自然会变成熟悉的。当然学习方法也要注意,有系统的学,从易的开始,然后步步深入,尤其是基础知识。知难而退,必然会一事无成。”
这既是温启祥的格言,也是他勇于进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物简历
1909年6月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26年 在上海南洋中学上高中。
1927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
1928年 转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
1929-1931年 在济南、上海等地商务无线电台任报务员。
1932-1936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任报务员。
1937-1942年 任中国航空公司航空站无线电技术员。
1942-1946年 元月任设在印度的中国航空公司加尔各答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
1946-1949年5月 任中国航空公司上海航空站龙华机场无线电管理工程师。
1949-1953年6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上海23 厂技术计划检验股长。
1953-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710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8-1962年7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62-1980年2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0-1985年 任电子工业部第20研究所顾问。
1985年 离休。
1993年12月20日 逝世。
主要论著
1 温启祥主编.电子工业技术辞典(无线电导航部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年.
2 温启祥.国内外导航技术发展状况及建议.见:中国科协2000年的中国研究办公室编《2000年的中国研究资料》(第1集),1984年,pp274-284.
3 温启祥.航空导航系统的比较准则.导航,1985(1):1-4.
4 温启祥.电子导航的现状与未来.电子科学技术,1987(3):2-3.
5 温启祥.港口导航的发展趋势.电子科学技术,1987(4):6-7.
6 温启祥主编.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学科导航).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9月.
9. 造船的意思
跟闭门造车一样 【汉字书写】闭门造车 艺术字“闭门造车” 【汉语注音 】 bì mén zào chē 【英语译文】Shut oneself up in a room making a cart 【成语注释】关起门来造车。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或者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