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海洋装备市场(中国海洋装备发展报告)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10 08:40   点击:12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中国海洋装备发展报告

海洋装备不属于新兴产业,但是属于战略和未来有发展产业。对于任何滨海国家来说,海洋都是未来开发的重点。必须做为一个长远的重点产业来对待,所以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政策。因此,随着人类慢慢将目光转向海洋资源,必然会带动未来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为一门产业来说,也有着其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2. 我国海洋装备

国际上通常将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分为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包括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 。

3.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

据了解,博雅工道目前已经成为海洋智能装备行业的头部公司,不管是从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还是服务上,其实力在业内都是领先的。产品规模化生产,广泛应用,用户群体多。

4. 海洋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深海海底,“科学”号首次实现我国深远海探测的“多兵种作战”,“探索一号”使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到达深海才能真正了解海洋

海洋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对海洋却知之甚少。

“现在大概只了解了5%的海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3800米,如果不能到达深海,是没法真正了解海洋的。”

因此,一个能够探测深海的移动平台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开展深远海综合科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不是一条普通的船,而是一座“海上移动实验室”。孙松表示,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研发,“科学”号实现了科考船与考察设备之间的高度契合、船舶操控和海洋探测一体化、船载设备的性能与科学探测目标一致,做到能用、好用、系列配套、综合配套,不单纯强求单项指标的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英国《自然》杂志曾两次跟踪报道“科学”号,称“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科学’号对西太平洋的大规模综合考察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下一步,我们要自主研发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更多的还要科学思维的转变,发挥中科院得天独厚的综合性优势,与相关研究所进行海洋领域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发展。”孙松说。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日前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启动会上所说:“深海本没有路,我们无须跟踪,我们就是道路。”

从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

2012年,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7000米,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的名字。

中国用1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50年走过的路。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而且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分别研制的控制系统与声学系统,是支撑“蛟龙”号实现深海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精细地形测绘、安全系统控制等功能的关键系统,实现了“蛟龙”号三大国际领先技术优势中的两项。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控制系统在“蛟龙”号2018年的技术升级改造工作中运行状态良好,将在明年1月具备海试条件。

有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作为“蛟龙”号的兄弟,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不同是实现95%以上国产化。

“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在‘深海勇士’号中同样发挥了‘最强大脑’的作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海斌说。

从7000米到4500米,这不是走回头路,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告诉《中国科学报》,“深海勇士”号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降低了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向世界海洋最深处进军

4500米并不是我国自主研制潜器的最终目标。我国已经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项目,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有了‘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累,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十大核心技术全部攻克,正在进行分机制造、联调试验,预计明年上半年陆续完成各个部件的制造、联调和分项试验,随后将进入总装阶段。”刘心成相信,中国人有望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到达世界海洋最深处。

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国深海科考已经进入了万米时代。

2016年,中科院深海所组织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多型设备突破万米深度,获取大量万米深渊生物和环境样品,标志着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当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达到了108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此外,由该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7000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刘心成表示,在2016—2018年的3次深渊科考中,我国国产装备46次下到万米深度,获得深海生物、微生物、沉积物、水体等的样品、数据和视频,丰硕的科考成果为深渊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

可以预见,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再次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5. 中国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蓝皮书

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外围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021年2月26日,以中星、亚太、天通等为代表的通信卫星,以风云、资源、海洋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北斗卫星……他们被统称为应用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在京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年)》显示,2020年,中国航天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300颗,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有力支撑了各行业的综合应用。

6. 中国海洋装备集团

中船重工全称为中国船舶重工。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重工,CSIC)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

拥有上市平台公司5家,二级成员单位84家,其中二级企业54家,科研院所28家,境外机构18家,总资产4400亿元,员工17万人。

扩展资料:

中船重工的业务:

中船重工在军船领域有着先进的科研、生产手段和强大的自主创新开发能力,能承接潜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快艇、两栖舰艇和各种水中兵器、舰载武器与舰用电子设备及各种军用桥梁的设计制造与售后服务。

并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国外装备引进、 合作生产、舰艇改装和修理业务。主要从事海洋装备产业、动力与机电装备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研发生产,2017年已连续7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233位,位居全球船舶企业首位。

7.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能级

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关键在于加快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联通内外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中,粤东城际铁路汕头至潮汕机场段备受汕头及周边市民群众关注。该项目是省委、省政府深化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粤东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实现汕潮揭中心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和粤东地区“1小时交通圈”具有重要意义。

汕头段项目总投资182.29亿元,起于汕头站,经中山路、206国道,引入潮汕机场站,全线设置10座车站,将区域内主要经济据点、人口密集区和交通枢纽“串珠成链”,助推汕潮揭都市圈建设步入“快车道”。

除了粤东城际铁路之外,此次开工的项目还有汕头广澳港铁路、南澳联络线一期工程、潮汕环线三期京灶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工程。这些项目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亦是汕头补齐交通历史欠账、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抓手。

记者从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了解到,1—11月,汕头全市共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投资414亿元。其中,汕北大道(凤东路)、中山东路东延工程全线贯通;汕头至汕尾铁路汕头段练江特大桥连续梁群施工主跨顺利合龙,汕头湾海底隧道单洞突破1000米。

随着一批批交通工程的开工建设及建成使用,进一步促进汕头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先行官”辐射带动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提供强力支撑。

与此同时,谋划和部署一批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总投资4.67亿元的潮阳应急取水工程,拟在揭阳市榕江榕南总干渠入口处新建泵站取水,铺设输水管道沿总干渠、S234省道走向、在关埠港底村附近转向引水至飞英水库,通过6.54公里飞英水库排洪渠自然过滤沉淀后流入河溪水库调蓄,应急供原水给潮阳区各水厂。该项目的建设,将解决潮阳区因长期干旱导致近期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补齐民生基础短板问题,是汕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之一。该市持续通过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凝聚形成汕头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强大合力。

“三个一批”项目一览表

签约项目14个 总投资208亿元

◎汕头市人民政府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华能“十四五”能源建设项目

◎深圳产业园区商会(海源城)食品、新材料包装产业园

◎益鑫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项目

◎潮汕和成医疗康养中心

◎国际潮商创新城

◎海上风电叶片智能制造项目

◎5G半导体光感元器件项目

◎汕头市“新基建”智慧充电网项目

◎螺旋藻海洋保健品生产及产业化项目

◎李老二食品智能化产业园项目

◎新型功能性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与现代产业建设及配套项目

◎泰恩康业务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

◎谷物与海洋生物功能性食品研发精深加工项目

开工项目28个 总投资555亿元

产业项目16个——

◎立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项目

◎汕头市滨海临港产业片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汕头市龙湖区长平路丰泽庄正大万客隆商城

◎年产4万吨功能性锦纶高分子新材料新建项目

◎汕头天环冷链物流仓储项目(二期)

◎潮南区胪岗文具产业园

◎广东荣昌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新增厂房项目

◎深汕数字科创产业园 (含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项目

◎废旧锂电池高效综合利用暨高性能电池材料扩建项目

◎卓悦风情商业街

◎包装产业园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悦源航空用品生产研发及仓储物流基地项目

◎5G智能多物料成型生产线

◎信威融智科创项目

◎汕头市新四海捕捞有限公司一类物流仓储用地(水产品冷链加工销售生产线)

◎高品质薄膜用多功能性高分子母料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12个——

◎粤东城际铁路汕头至潮汕机场段

◎濠江湾“一江两岸”流域水环境修复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汕头广澳港铁路

◎国道G539线莲阳大桥至南澳大桥工程(南澳联络线一期工程)

◎潮汕环线三期京灶大桥

◎汕头市澄海区省道S504梅潭大桥新建工程

◎汕头市潮南区管道燃气建设项目

◎潮汕大桥

◎潮阳应急取水工程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综合住院楼项目

◎潮南区生态补水引水工程—秋风水泵站、两英大溪二级泵站及压力管道工程

◎汕头潮南供电局生产综合楼项目

集中投产项目25个 总投资344亿元

产业项目13个——

◎汕头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

8. 海洋工程装备全球市场

一、大宇造船

大宇造船在全球造船界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于朝鲜半岛的东南方向,占地面积约有430万平方米。

主要建造得有客渡船、油船等等,还拥有着世界上产能最大的船坞。

二、Huntington Ingalls工业公司

Huntington Ingalls工业公司是美国一家军用造船厂

主要为当地的海军和海岸警卫设计、维修建造船舶,同时还在核能源、油气等市场上也有着很强的实力。

三、中船重工

在世界十大造船厂中中船重工是我国最大造船修船集团之一。

主要从事的业务有海军装备、民用船舶等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这些年来自主创新了不少的技术。

9. 2020海洋装备产业发展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日前发布了《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据初步核算,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0010亿元,比上年下降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8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7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9373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9%、33.4%和61.7%。

10. 海洋装备产业

这个船厂挺不错的,我是学船舶专业的,船舶动力方向的,我有个同学在里面,实习工资2500,转正之后3000多,交过五险一金之后的,呵呵。。。放心去吧,相信你会发展的更好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