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际航行船舶能效附加标志(航标船作用)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0-17 21:40   点击:18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航标船作用

先说结论,海上照亮前行的灯是航标灯。在主要的海上航道以及海港的进出航道,海事部门和港航部门都会放置一定的航标灯。航标灯主要固定在海上的行标上,航标灯分为固定的航标灯和漂浮的航标灯。航标灯能够有效地为夜晚的海船指引前进方向。

2. 船标是什么

太阁立志传5船标意思是指有了海贼船标,意味着你在海路上不会碰到打劫的。至于出国贸易,需要和海贼关系好点,但并不关键也不一定非要有船标,关键是有外交文书,这东西只能找忍者去偷,80剧本里头,据说可以找行商人购买到,不过俺从没有买到过。外交文书很难偷到的,要有耐心

3. 什么是航标船

那是航标船,是标志和划分航道用的。这些标志性的浮动标志需要位置固定。而固定它们的方法就是传统的锚定。这些浮标每一个上面都有一个到两个铁锚。把铁锚沉入水底,使它抓住水底的泥层。而水流对船体冲击的力量不足以使铁锚移动,固定就成功了。

4. 装备最先进的航标船

高6米。圭峰塔早期是海岸天然航标,能指引渔商船舶安全顺利地出港入澳。据说,该塔具有镇海安澜、避邪御灾的玄妙之功,其中奥秘在于塔刹为卯榫相嵌的活动装置,榫间标有记号,转换塔刹方位能镇住狂风恶浪。

原建此塔是为镇海求安一类的迷信建筑物。由于塔置于海滨高处,塔峰高耸,又面向湄洲湾,客观上成为一座天然的航标。海上航行船艘老远就可望见此塔,起了导航作用,使峰尾一带船只出港顺利,入港安全。

5. 航标船的作用

船舶照明是船舶航行、作业以及船舶管理工作人员生活的必要条件。通常包括确保航行安全和人员安全照明(如航行灯、信号灯、救生艇区域照明)、船舶工作场所照明(如驾驶台、机舱和甲板装卸照明)以及生活区域照明等。与陆地照明系统不同,船舶照明系统按照供电方式不同可分为主照明、应急照明、临时应急照明和航行灯与信号灯照明几种类型。

1.主照明系统(正常照明系统)

船舶主照明系统又称为正常照明系统,分布在船舶内外各个生活和工作场所,提供各舱室和工作场所有足够的照度。正常照明是全船的主体照明,由船舶主发电机供电,经过主配电板上照明汇流排直接向各照明分电箱供电,然后由照明分电箱向邻近舱室或区域的照明灯具供电。其中正常照明包括:1.舱室主照明,如顶灯的大部分; 2.局部或辅助照明,如床灯、壁灯、盥洗灯等; 3.装卸货强光照明;4.室内外走道半数以上的照明; 5.各舱室必须备有的插座等。

2.应急照明系统(大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是在主电网发生故障不能工作时投入使用的。应急照明由应急配电板经应急照明分电箱供电,电压可与正常照明相同,也可用低压电。船舶应急照明系统主要分布于机舱内重要处所、船员和旅客舱室、艇甲板及各人员通道。此照明要求在所有其他电源发生故障和在各种横倾条件下,至少维持3h;应急照明灯上应有明显的标志,或在结构选型上与一般照明灯具不同。

3.临时应急照明(小应急照明)

在主照明和应急照明系统发生故障时,临时应急照明系统应能发挥作用。它的灯点少,无照度要求,灯具涂以红漆标志。主要分布在驾驶台,船舶重要通道,扶梯口和机舱重要处所。小应急照明由蓄电池组供电,与主、应急照明系统之间有电气连锁;临时应急照明系统不得采用荧光灯为光源,更不得设置就地开关。它应能连续供电30 min以上。

4.航行灯与信号灯系统

1、航行灯:是船舶照明系统中的一个独立部分,是保证船舶夜间安全航行的重要灯光信号。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它的明亮,以表明本船的位置、状态、类型、有无拖船等,从而防止周围或过往船舶误会,造成海损事故的发生。航行灯由前桅灯、主桅灯、尾灯、左右舷灯和前后锚灯组成,用于船舶夜航和指示船舶的状态和相应位置。驾驶台设置专用的航行灯控制箱或控制板,由主配电板和应急配电板两路供电。航行灯灯泡一般为60W的双丝白炽灯。每盏灯具都为双套,其中一个做备用,可在控制箱上进行切换。

2、信号灯 :是船舶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灯光标志,特别是夜间航行,更是不可缺少的通信联络的工具之一。信号灯的控制一般是集中在驾驶台,要求两路供电。信号灯的种类很多.为了适应某些国家的港口和狭小水通道的特殊要求,远洋船舶的信号灯设置比较复杂。这些信号灯通常安装在驾驶台顶上专设的信号桅或雷达桅上,按照规定数盏(8~12盏)红、绿、白等颜色的环照灯分成两行或三行安装。

常见的航行信号灯:

(1)桅灯:是一种按国际航海规则装在前后船桅上的白色信号灯。用于指明夜航船行方向,安置在船的首尾中心线上方,高出其他灯光,并从船正前方向每一舷正横后22.5°内,在225°的水平光弧内显示不间断灯光的白灯。它主要用于显示本船动态与尺度和辨别他船尺度与动态,并是供判断船舶对遇及接近对遇局面的视觉装置。

(2)舷灯:是指安装在左舷的当船舶航行时自船首至左方的112.5°水平弧内发出不间断红光的红灯与安装在右舷的当船舶航行时自船首至右方的 112.5°水平弧内发出不间断绿光的绿灯的统称。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前方到各自一舷的正横后22.5度内分别显示。

(3)尾灯:是指安置在尽可能接近船尾处,显示不间断灯光的白灯。从船正后方到每一舷的67.5°内显示135°的水平光弧。其能见距离按船长分别要求为3和2nmile。用于显示本船的动态和辨别他船动态,并供判断船舶交叉相遇局面或追越。

(4)拖带灯:置于尾灯的上方,与尾灯同为135°的水平光弧。根据《国际避碰规则》的规定,船长大于或等于50米的船舶的拖带灯规定要求最低能见度为3海里,船长小于50米的要求能见度为2海里。

(5)环照灯:是指在360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灯光的号灯.比如船前部一盏白环照灯即锚灯,前锚灯应高于后锚灯大于4.5m,船长大于50m时,前锚灯应在船体以上高度大于 6m。

(6) 仪表指示灯:反映所指示设备工作情况的灯,在船上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

(7) 灯塔:是大型的固定助航标志,主体结构一般为塔形,顶部装有高强度的发光设备,灯光射程一般为15-25海里。灯塔供船舶测定船位、确定航行方向,引导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险区(险要的沙洲或暗礁以及通往港嘴的航道)。常设置于视野开阔的重要航道、海岸、港口、河道或险要碍航物附近。不过伴随着航海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应答器、DGPS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综合导航体系的建立,灯塔的导航作用越来越被弱化,导航价值在日益减少,但其拥有着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各国追捧的人文地理坐标。

(8)浮标和灯浮标:指浮于水面的一种航标,是锚定在指定位置,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指示浅滩、碍航物或表示专门用途的水面助航标志。浮标在航标中数量最多,应用广泛,设置在难以或不宜设立固定航标之处。装有灯具的浮标称为灯浮标,在日夜通航水域用于助航。

正所谓:“人有人言,灯有灯语,”灯语也是一种通讯工具,夜晚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就是靠各种灯光的变化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保证船舶正常有序的通行。

6. 航标船是怎样固定的

长江的航标,或者说所有的航标按照其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岸标和浮标。岸标一般分为塔形和干型,这些通常是长期固定不变的。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灯塔就是固定形式的岸标,很好理解。我猜你也不会是问岸标,而是浮标。 长江上的浮标一般来说也有两种:浮鼓式和船型式。固定方式就是用锚链或钢丝连接一个铁锚或锚石抛入江中就可以了。

7. 海军航标船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中,是台湾省最早开发的地方。   澎湖之名系以澎湖最大的本岛与中屯、白沙、西屿三岛相衔似湖,外侧海水汹涌澎湃,湖内波平浪静。澄清如潮,故而得名。   澎湖设县,东与云林、嘉义、台南三县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 对。全县由澎湖本岛及周围其他63个岛屿组成。统称澎湖列岛。 全县面积约127平方公里,下辖马公市及湖面、白沙、西屿、望安、七美五个乡,县治设在马公市。全县人口约9万,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中以福建泉州人最多。   澎湖列岛地理位置优越,东隔澎湖水道,与台湾岛相对,最短距离约24海里,两面与祖国大陆福建省厦门市隔海相望,最短距离约75海里。过去横渡台湾海峡,往来于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船只,常常进入澎湖岛上的马公港停泊。从这里出发,往北可抵达马祖列岛、大陈岛和舟山群岛,往南可去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并可通往菲律宾和东南亚各国。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   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近年来,台湾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岛上发掘出硬质砂岩石斧等古人遗物,经考证为秦汉 以前渡海前来的移民所遗留下来的,属于祖国大陆上的文化,而这个时期大陆文化在台湾本岛上还没有发现。它说明祖国大陆文化的传播,是先到澎湖,再由澎湖到台湾。在文化的传播上,澎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它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海峡中各种船只活动的集汇点。   澎湖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元代移民渐多,至元十六年(1279),元代统治者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省泉州府,其开发时间比台湾本岛早380余年。明朝时曾两度失于荷兰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澎湖设安抚司。清代先后设巡检、通判。日据时期设澎湖岛厅。台湾光复后,1946年设澎湖县。   澎湖列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位于望安乡的大猫屿海拔达79米,为境内最高处。在64个岛屿中,以澎湖本岛面积最大,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西屿二岛。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虎井、吉贝、望安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   澎湖列岛与台湾本岛一衣带水,但气候差异很大。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7.7摄氏度。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高1摄氏度。澎湖夏凉冬暖,惟雨量稀少,风力强大,全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日多达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风日每月超过20天。每年除6-8月为南风外,其他月份多为东北季风,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米以上,相当于中度台风。全县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是台 湾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干旱期长达180天左右。   澎湖列岛地势平坦,无河川山岳,土壤层浅薄,均为红棕土壤,肥力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海风强劲,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仅能种植 甘薯、花生等。80年代中期,在这里试种成功西瓜、哈密瓜、丝瓜,号称澎湖“三瓜”,其中,哈密瓜还销往台湾本岛。但全县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依赖台湾本岛供应。   踏上澎湖的原野,一眼就能见到特殊的农田景象,在一片片田野的周围,有许多用珊瑚礁石砌成的防风墙。珊瑚礁表面凹凸不平,遇水微溶,然后再胶结起来。用它砌成的墙,经过长年风吹雨打以后,不仅不会坍塌,反而更紧密地胶结在一起,十分牢固。澎湖海滨一带的老房子,多用珊瑚礁石砌筑而成。迄今为止,这种墙壁仍是在澎湖建筑景观的一大特色,有人称此为“蜂巢墙”。 在澎湖岛的风柜尾半岛上,有许多天然奇景,从县城马公市乘车,约20分钟即可抵达。风柜尾半岛位于马公港对面,与马公半岛合抱而成马公湾。半岛西北端便是风柜尾,为澎湖本岛最西的村落。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这里的风浪特别大,白花花的水沫漫天飞溅,大有一浪“激起千堆雪”的气魄。站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澎湖风”的厉害。在风柜尾半岛北部最外侧有个风柜洞,直径约达4米左右,每当巨浪涌入洞中,就会听到从巨洞深处传来如同惊雷般的海涛回响声,人们称其为“风柜听涛”。风柜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是从太平洋和南海来的暖流经过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风袭击澎湖时,风柜尾半岛外侧正处在风口上,海蚀作用格外强烈,玄武岩构成的海岸柱状节理发育,助长了海浪沿节理侵蚀的威力,终于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风柜洞。   从风柜洞沿环岛公路东北行,过海桥之后,即可到达白沙岛。该岛上有著名的“通梁大榕树”,树龄已有300余年,原来的树干已经枯朽,树枝下沉入土,竟在周围长出20多条支干,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其覆盖面积广达660多平方米。它犹如撑开的一把巨伞,形成天然凉亭,“凉亭”下设有石桌石椅,坐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可与乘凉的老人了解古榕的历史。   相传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有一艘福建商船经过澎湖,不幸在白沙乡通梁村遇大风沉没,只剩下一个内值两株小榕树的盆钵,随潮流漂到通梁村海边,为乡人拾获,将其移植到保安宫前面,灌溉培植,想不到竟在植被稀少的澎湖岛上活到了今天,成为不仅是澎湖,也是台湾全省屈指可数的大榕树。   从白沙岛去渔翁岛,要经过一座长2160米的大桥,犹如一道长虹,凌空飞越,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桥面宽4.6米,每隔300米有一处回车道,桥墩共76个,据说是远东地区最长的跨海水泥钢管大桥。   渔翁岛是澎湖列岛中的第二大岛,面积为16平方公里。因位于澎湖以西,故又称西屿。每当夕阳西下,美丽的西屿与绚丽的彩霞和湛蓝的大海互相辉映,景色令人陶醉。“西屿落霞”是澎湖著名的景致,但是观此景的最佳处并不在西屿,而在马公市的观音亭到澎湖水产学校一带的新月形海湾。每年夏秋两季傍晚,这里的海滩上总是游人如潮。   为航海家所熟知的“西屿灯塔”,高高地耸立在渔翁岛外?村的西南角上。过去航行于台湾、厦门之间的船只,常以渔翁岛作为寻航的目标。1769年,在屹仔尾附近建了一个古式航标,到1828年改建成灯塔,夜间在塔顶点火,名为西屿灯塔,它是台湾省第一座灯塔。清光绪元年(1875),改为新式装备,塔上装了500烛光四等不动白色灯,光线可射出15海里,既为在台湾海峡航行的船只提供了方便,也为古朴的渔翁岛增添了异彩。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回游和底栖鱼类近300种,还有龙虾、贝类、珊瑚、藻类等。全县拥有动力渔船2800余艘,渔民近万户,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鱼获量约5万吨左右,其中80%以上销往台湾本岛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县的经济支柱。其次还有浅海养殖,以牡蛎、斑节虾和虱目鱼为主。全县的工业几乎都与渔业有关,主要有鱼类加工厂、冷冻厂、渔船修造厂、渔具生产厂等,约占全县工厂数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以珊瑚、文石、贝壳等为原料的工艺品加工厂,全县大小工厂约200余家,另有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性公司、企业500余家。   澎湖县因开发早,古迹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观,使澎湖县观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县农业和工商业难以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80年代初以后,该县开始注重发展观光旅游业。“澎湖渔火”自清代起即为台湾“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宫、西屿炮台、西屿东谷均为台湾省一级古迹。其他还有观音亭、顺承门、孔庙、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桥、海水浴场,成功水库、西屿灯塔。果叶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游客每年都在l00万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划为“特定风景区”,设有澎湖旅游服务中心,观光旅游业已成为澎湖县最重要的产业。   澎湖县对外交通主要靠海运和航空,马公港有至台湾本岛高雄港、基隆港的客货运输航线。马公机场有至台北、台南、嘉义、高雄等机场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每年旅游旺季的6-8月间机票难求,平时又有寥寥无人的情况。1970年建成的联结澎湖本岛与白沙、西屿的跨海大桥,使三岛连为一体,有公路相通,其他各岛屿间主要靠船只行驶。遇有大风、台风时,岛内外交通则几乎都陷于停顿。   澎湖是一个著名的渔港。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热闹的拍卖摊上,主人推销的是一筐筐鲜鱼;平坦的沙滩上,晾晒的是大片大片的鱼干;岸边渔家妇女正忙着晒补鱼网;海湾里泊岸的渔船一艘 靠着一艘,数不胜数……这一切都表明,渔业是这里的主要生产项目。据统计,这里以渔业为主要生计的人约有3万,所以一向有“渔夫岛”之称。   澎湖以盛产鲳鱼、鲣鱼闻名,此外还有马鲛鱼、鲨鱼以及乌贼和龙虾等。在近海捕捞的渔货,多运至高雄和台南出售;而沿海捕捞的渔货,除供当地销售外,均加工腌成鱼干,销往台湾省各地。   每年初秋时分,是去澎湖吃海鲜的最好季节。这里的龙虾很有名,它们习惯栖身于深海岩石缝隙之中,不易捕捉,然而味道鲜美。此外,大明虾、九孔、海臭虫等,也甚为名贵。所谓“九孔”是当地人的叫法,指的是鲍鱼。这种鱼有点像飞机,身上有两排酷似机窗的圆孔,实际上不止九个,只是叫“九孔”好听而已。如果想尝尝肥鱼,则以龙占鱼、土托鱼为上品,也可吃生鱼片、鱼丸和螃蟹等。在澎湖的特产商店里,还可以买到虾仁干和各种鱼干、紫菜和海苔酥等。   澎湖盛产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产量很高,是制造冻粉(台湾俗称“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开始采集,4―6月采收最忙。当地居民在粮食不足时,也用石花菜作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制造“鹧鸪菜”的原料,自古为小儿驱蛔良药。在澎湖的马公港及附近海域有广泛分布。   澎湖一带的海产资源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有曲折的海岸线。其单位陆地面积所拥有的海岸线长度约为台湾本岛的120倍。沿海多天然港湾和天然鱼礁,而近海海域的水深多在50―100米以内,海底倾斜平缓,海水温度较高,适宜底栖鱼类繁殖栖息;加上海流条件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风暖流、中国沿岸寒流的交汇处,为寒水性和暖水性浮游生物繁殖的理想场所,可以满足各种不同水温习性鱼类对饵料的需要,因此能够吸引鱼类回游,是一个良好的天然近海渔场。   澎湖还盛产珊瑚。台湾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产地,而台湾珊瑚又以澎湖所产最多、最好,包括白、红和桃红等颜色。   珊瑚是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骨骸构成的。珊瑚虫个体成筒状,中央有孔,四周环生触手,攀附在礁石上,分泌出钙质。珊瑚虫不断繁殖,积压在内层的珊瑚虫因无法获得藻类维持生命而逐渐死去,变成珊瑚树骨架,而活珊瑚虫仍然不停再生,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美丽的珊瑚树。各式各样的珊瑚,把海底装点成五彩缤纷的迷宫。   澎湖的珊瑚质地优良,光润坚硬,色彩绚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装饰品,其中以桃色珊瑚最为名贵。这种珊瑚颜色粉红、淡柔莹洁、枝体均匀,在自然光下,色泽高雅迷人。整株完整无缺而外型漂亮的珊瑚,人们多保持其原状作摆设用,富于天然美。   在澎湖岛上有许多珊瑚加工厂,极盛时期达50余家,现在仍有30余家。这些工厂依珊瑚的形状、大小、颜色,雕刻为花、鸟、草、虫、兽和人物等工艺品,也有的制成戒指、耳环、胸花、项链、圆珠、袖扣及领带夹等。   自1923年在澎湖岛附近开辟珊瑚场后,澎湖的珊瑚采集业发展迅速。其后,在澎湖群岛西南的台湾浅滩一带又有新珊瑚场发现。迄今为止,澎湖所产珊瑚远销世界各地,是台湾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在1979年以前,台湾省的珊瑚产量约占世界珊瑚产量的80%,曾赢得“珊瑚王国”的赞誉。但是,经过长期过度开采,80年代末期以后,产量已锐减。   澎湖远离台湾本岛,在地理上、经济上都有别于台湾本岛各市、县,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经济区。县内经济一向以渔业为主。澎湖县海域广阔,港湾众多,大小渔港、渔澳有几十个,其中,马公港是全省一等渔港之一。   马公市地处澎湖本岛的西部,是澎湖县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人口约5.6万人,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为福建泉州人。   马公市原名“妈宫”,系因明朝军队驱逐倭寇时,驻军在此兴建“妈祖宫”,故而得名。日据时期,于1920年改称马公。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马公市,1982年升格为县辖市。   马公市最早的市街以妈祖宫为中心,清康熙年间曾修筑一小城,中法战争时被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周长789.2丈,高1.5丈,辟四门,东南临海,西接金龟头,北浚护壕。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9米,境内的纱帽山海拔45米,为境内最高点。马公市形状似一马蹄形,海岸曲折多湾,沿岸有广大的珊瑚礁及沙砾堆积。   马公市远离台湾本岛,但作为县治,在公务机构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市、县机关外,台湾省属机构在马公市大都有驻在单位。此外,台湾陆海空军在马公市也有驻扎单位,马公港是台湾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马公市经济历来以渔业为主,周围海域水深10-30米,是得天独厚的优良鱼场,全市居民有一半以上从事渔业及养殖业生产。全市有6个渔港,其中马公一港、二港为台湾一等渔港,可停泊渔船300余艘。案山、乌嵌、桶盘、虎井为三等渔港,其渔港数量之多居全省第一位,是台湾四大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每年鱼获量约占全省的1/5。马公市的工业也以鱼类加工和为渔业服务的工业为主。全市有鱼类加工厂、冷冻厂、修造船厂等百余家。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台湾、福建、岛、闽南、台湾海峡   贡献者:   xufannick、silentino、quanan、 fjd0105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桂太郎、台湾、江山岛登陆战、3月26日、厦门、交接台湾文据、1895年、台湾海峡、岩鹭、短尾信天翁、黄姓、火山岛、马关条约、澎湖县、开罗会议、洪永安、摩那•罗达奥

8. 航标船是什么意思

民用船舶的分类:运输船——客船、客货船、货船(杂货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油船、液化气体船、冷藏船等)、渡船、驳船等。

工程船——挖泥船、起重船、浮船坞、救捞船、布设船(布缆船、敷管船等)、打桩船。

渔业船——网类渔船(拖网渔船、围网渔船、刺网渔船等)、钓类鱼船、捕鲸船、渔业加工船、渔业调查船、冷藏运输船等。

港务船——破冰船、引航船、消防船、供应船、交通船、工作船(测量船船、航标船等)、浮油回收船等。

海洋开发船——海洋调查船,、深潜器(艇)、钻井船、钻井平台等。

拖船和推船——海洋拖船、港作拖船、,内河拖船、海洋拖船、内河拖船等。、灯标发展中的高速船艇——水翼艇(划水式水翼艇、全浸式水翼艇)、气垫船(全浮式气垫船、侧壁式气垫船)、冲翼艇、半潜式小水面艇、穿浪船等。

9. 航标船属于工程船吗

水利工程包括这几类:

1、城镇供水工程:最早的城镇供水工程约在公元前2900年已在埃及出现。以后不断发展。罗马城于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先后建立了11条向城内供水的输水道。公元前 312年建成阿匹亚输水道,水源为泉水,从水源到城市配水点为长约16km的地下暗渠。

2、海涂围垦工程:在沿海滩涂筑堤挡潮、变海为陆,以发展生产的工程。中国的海涂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围垦潜力很大。

3、水利渔业工程:水利渔业是指利用水利工程蓄水后形成的水域发展渔业的生产活动。是水利设施的多种效益之一。主要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河道和水库库底的清理,鱼苗基地和拦鱼。

4、水利发电工程:由建筑物来集中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头,并以水库汇集、调节天然水流的流量;基本设备是水轮发电机组。当水流通过水轮机时,水轮机受水流推动而转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经过变电和输配电设备将电力送到用户。

5、港口工程:是兴建港口所需的各项工程设施的工程技术,包括港址选择、工程规划设计及各项设施(如各种建筑物、装卸设备、系船浮筒、航标等)的修建。

10. 海上的航标有什么作用

海洋浮标是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航标。通过锚链固定在水底。浮标用途广泛,其作用是标记航道范围,指示浅滩或危及航行的障碍物。它是一个无人的自动海洋观测站,由被固定在指定的海域,随波起伏,如同航道两旁的航标。别看它在大海上毫不显眼,但它的作用却不小,它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长期.连续。全天候的工作,每日定时测量并且发报出10多种水文气象要素。

大型海洋浮标是一种无人值守、高度自动化、先进的海洋气象水文观测遥测设备。它可以按照规定要求长期、连续地为海洋科学研究、海上石油开发、港口建设和建设收集所需要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