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舰船快讯 > 中船重工 > 中船重工722所网站(中船重工702所)
中船重工722所网站(中船重工702所)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05 06:14    点击:326   编辑:admin

1. 中船重工702所

702研究所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及振动、噪声、抗冲击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 702所是指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又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前身为1951年建立于的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1961年,国家成立了中国舰船研究院(七院),研究所改称702研究所。

所徽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英文缩写“CSSRC”、船体剖面及海洋造型组成。以蓝、白两色作为基本色调。蓝色象征海洋,徽图的棱形象征现代化的水池。整个图案显示研究所立足船舶试验基地,发展船舶高科技,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和乘风破浪,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2. 中船重工702所招聘

航天系统一院五院的研究所整体待遇较好,如一院一部、一院十所、一院14所、702所,五院的501、502、东方红 航天二院二部、23所、25所 中船的701、709、船舶系统工程院

3. 中船重工702所简介

JARI-SUV多用途无人机作战艇,系中船重工716研究所和702研究所联合研制建造。该艇模型首次出现在2018年9月,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办的第十届非洲航空航天与防务展上。2019年8月21日,首艇顺利下水,该艇长18米,舷宽4.8米、吃水约0.8米,排水量约20吨。在动力系统方面,该艇采用两台1200匹马力的MAN V8型柴油发动机,使得该艇的最高航速可达42节,续航力达926公里,自持力则为12小时。

4. 中船重工702所在哪里

我就是702的。

702硕士收入大概4~7万。702的收入主要是工资和绩效,平常有些补贴和灰色收入。工资一年三四万,绩效看部门,效益好的部门3W左右,差的几千。前景嘛就看自己了,这里遍地都是研究生,说不好听的研究生在这里最不值钱。无锡城市不错,虽然是小城市,但是经济发达,适合生活。

5. 中船重工702所怎么样

蛟龙号潜水艇吗?他是锁个单位联合研制的,但是非要说研发地点的话,那么是无锡。无锡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是主要研制单位之一,那么可以说是无锡研发的吧。

6. 中船重工702所是国企吗

我就是702的。702硕士收入大概4~7万。702的收入主要是工资和绩效,平常有些补贴和灰色收入。工资一年三四万,绩效看部门,效益好的部门3W左右,差的几千。

前景嘛就看自己了,这里遍地都是研究生,说不好听的研究生在这里最不值钱。无锡城市不错,虽然是小城市,但是经济发达,适合生活。

7. 中船重工702所待遇

待遇很好。工作很稳定,收入很好。无论是高层岗位还是基层岗位,月薪都是一万五起步,级别越高工资越高。年终还有绩效奖金,一般最低岗位都有十万元。日常节日还有工会发放的花生油,大米等慰问品,福利待遇很好。职工还有单位房,价格比市场低。总之,就职后两三年内买车买房都不愁。

8. 中船重工702所无锡太湖实验室

首先,吉国先生将“蛟龙号”下水的全过程按照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大家一一介绍,公布各个阶段一些不被人知的详细数据,并且对抛载、坐底发送信息等专业名词进行解释。接着他又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起,强调想象力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带领我们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看不同时代潜水器的发展。由一战前各类怪异的前身逐渐转变为工业时代的工程结晶,潜水艇在一战英德海防对抗中大放异彩。出于军事目的,接下来各个国家均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潜器研发。

常言说:上天难,入地难,下海更难。这话概括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感知。正是如此,自古时起,我国便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吉国先生带着大家横向对比航天和深潜的相似与不同,即他们都面对着各类技术难题。航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速与失重,相对于此潜水器最大的长处是潜水舱是密封抗压的,内部基本处于常温、常压环境,但当飞船进入太空,宇宙的光依旧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可是当潜水器进入深海,便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周围漆黑一团,发生任何情况都仅能依靠海面上的母船,但在很多情况下母船是无能为力的。随后吉国先生又介绍了我国深海海洋资源开发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与美国等国的比较,吉国先生引用汪品先院士的话,“要敢于在海洋项目上投钱,海洋科学更加需要有条理的组织。”

接下来吉国先生介绍潜器的组成和流程,主要涵盖潜水器的组成:母船、水面支持系统、潜水器本体,潜水器的下方回收技术的难点要点,水声技术在深潜中的重要性,还有海上试验合练由浅水到深水的实验过程以及面对合练中各类难题如何渡过难关,直到最后经过数百项技术的修改,逐渐走到7000米深潜的世界前列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现在常说的“创新”更是如此。

在讲述专业知识之后,吉国先生又给同学们讲解“蛟龙号”从设计到下水合练中的趣事,以及潜艇操作员的奇妙海底见闻。吉国教授引用唐嘉陵、付文韬两位队员在“海试快报”发表的文章,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描述的海底世界充满奇幻色彩,神奇的生物、寂静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海底世界。而在“蛟龙号”的前期建造和后期合练中,也发生过很多趣事,例如将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绑在潜水器上下潜到7000米的深度、警车为运送潜器堵路开道、面对商船进入警戒线护航船强硬反击等“蛟龙号”的成功是由无数人的努力促成。最后吉国先生总结“蛟龙号”走过的路,“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

会后,勘查技术与工程10级的赵丰伟对潜器的水下定位、商业用途和潜员选拔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吉国先生一一为其解答。“吉国先生是参与到一线的专家,因此给我们讲的也都是一线的最新内容,他能从一个参与者、设计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我们从课本上学不到的。”赵丰伟如是说。

9. 中船重工702所春季招聘

不是山东生产的。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研制。

“蛟龙号”的研制单位是无锡的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接着,七〇二所再接再厉,历经3年多时间,万米级的载人潜水器也研制成功了!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母船的改造以及潜航员的选拔和培训,从而使“蛟龙号”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10. 中船重工702所所长

8人分别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胡双钱

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孟剑锋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周东红

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孟剑锋

5、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

8、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