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综合信息 > 中国海洋设计大赛(中国海洋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中国海洋设计大赛(中国海洋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10 09:10 点击:188 编辑:admin

1. 中国海洋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经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审定、水利部批准,日前,2020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

其中,“高危堰塞湖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实践”成果获2020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特等奖,“多沙河流水库减淤兴利运用关键技术”等8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入河排污布设分区理论与多元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5项成果获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水资源取用水协同监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7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大型河工模型智能测控系统开发”成果获技术发明一等奖,“混凝土坝智能温控成套技术”成果获技术发明二等奖;“《节水总动员》科普动画创新与多维传播”等3项成果获科学普及奖;“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变化环境下水文生态效应创新团队”获创新团队奖。具体名单如下。

2020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一、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1

高危堰塞湖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实践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杨启贵、金兴平、程海云、杨文俊、刘志明、魏迎奇、朱勇辉、蔡耀军、陈敏、黄国兵、梅军亚、黄艳、张明波、蔡红、李勤军、陈桂亚、闵要武、陈蓓青、王秘学

一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2

多沙河流水库减淤兴利运用关键技术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张金良、刘继祥、张红武、陈建国、魏军、张厚军、安催花、李世滢、刘红珍、付健、张俊华、李超群、刘树君、张格铖、万占伟

3

黄河中游生态脆弱区分区量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北京大学、河南大学

姚文艺、许炯心、肖培青、张攀、吕锡芝、韩鹏、毕慈芬、王志慧、秦奋、杨春霞、王富贵、申震洲、董国涛、李勉、焦鹏

4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

北京大学、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扬州大学、浙江爱迪曼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籍国东、谢崇宝、李仰斌、崔远来、刘玲花、晏明全、茆智、叶正芳、封华强、张汉松、张国华、蔡守华、朱先芳、殷国玺、杨小令

5

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利部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夏军、罗勇、刘志雨、李原园、谢正辉、段青云、莫兴国、姜彤、占车生、尹志杰、沈福新、田向军、徐宗学、章光新、苏布达

6

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完善研究与应用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重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万成炎、陈小娟、李哲、邹曦、张志永、潘晓洁、姚金忠、冯琳、彭期冬、史方、胡莲、孙晓楠、杨志、李伟、郑志伟

7

河流生态变化辨识与生态河流完整性重构一体化技术及应用

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项目服务中心、四川大学、黑龙江大学

董增川、何宁、王晓春、刘凌、周成、张凤德、张桂荣、赵大勇、黄峰、王笑峰、徐伟、王贵宝、周彦章、李登华、付晓花

8

高校(小区)节水智能管控机制、技术与装备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河北工程大学、北京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珠华水工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深圳科信洁源低碳环保有限公司、义源(上海)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矽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株洲南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何立新、曹淑敏、哈明虎、王琦、张继群、龙岩、张峥、刘杰、郭路祥、张国玉、李海辰、孙广垠、任亮、李朝红、简新平

9

重大水工程边坡安全评价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同春、赵兰浩、李宏恩、李德玉、徐建荣、吴正新、朱寿峰、张伯艳、何勇军、刘晓青、牛志伟、戴妙林、程井、毛佳、张丹

二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10

入河排污布设分区理论与多元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河海大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尹炜、华祖林、辛小康、杨中华、史晓新、王雨春、李建、杨芳、白凤朋、卢路、褚克坚、张建永

11

用水紧缺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尚毅梓、高传昌、裴亮、尚领、冶运涛、李晓飞、龚家国、张远生、张爱静、假冬冬、石红旺、陈豪

12

万吨级海水淡化节能高效技术装备及智能控制系统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舟山中电建水务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郑州泵业有限公司

张希建、陶如钧、张建中、翁晓丹、韩万玉、何钦雅、陈亮、毛加、赵立佳、郭捷、翁凯、李炜

13

西北牧区水草畜平衡管理和饲草地节水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鄂尔多斯市水利局

李和平、佟长福、郑和祥、王军、鹿海员、李博、郭富强、苗平、牛海、曹雪松、史宽治、高文慧

14

干旱与半干旱区水文循环机理、模型及应用

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杨涛、郝振纯、刘时银、束龙仓、李致家、张珂、上官冬辉、鲁程鹏、师鹏飞、周旭东、王晓燕、秦友伟

15

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关键技术、应用及推广

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扬子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绍兴文理学院

苏爱军、伍法权、夏金梧、谭玉敏、吴永锋、邹从烈、刘正兵、高润德、徐复兴、孙云志、包雄斌、李鹏云

16

沂沭泗河湖综合调度关键技术与实践

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河北工程大学

郑大鹏、王凯、雷晓辉、屈璞、张秀菊、杨殿亮、赵艳红、谷黄河、闫磊、胡友兵、蔡思宇、詹道强

17

大型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预报调配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杜小洲、黄强、罗军刚、白涛、石亚龙、张忠东、李瑛、张艳玲、刘晋、宋晓峰、张晓、肖瑜

18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过程调度与输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谢向荣、刘子慧、黄会勇、管光华、曹玉升、段文刚、雷静、吴永妍、王汉东、陈晓楠、王长德、戴昌军

19

生态文明视觉下库岸滑坡减灾关键技术

三峡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枣庄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深圳市东深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陈洪凯、彭辉、唐红梅、汪时机、王桂林、郑保敬、叶永、覃辉煌、梁学战、蔡宜洲、田东方、黄宜胜

20

农村水电绿色发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国际小水电中心、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

李青云、刘德有、徐锦才、欧传奇、池仕运、顾正华、赵伟华、崔振华、王振华、黄茁、付自龙、赵良元

21

大型煤炭基地水安全评估及综合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王小军、王道席、夏星辉、冯杰、何宏谋、龙玉桥、李伟、张楠、秦福兴、张之立、刘佩贵、李震

22

青藏高原深厚冰水堆积物工程地质特性及筑坝适宜性研究

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

白云、周恒、李积锋、涂国祥、王有林、任苇、白贵山、赵悦、祁军、何小亮、樊冬梅、许晓霞

23

红壤丘陵区雨水径流资源水土保持调控技术及应用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农业大学

谢颂华、莫明浩、黄荣珍、李洪任、宋月君、涂安国、王辉文、张利超、曾建玲、朱丽琴、袁芳、陈晓安

24

近岸风暴潮浪集合预报与动态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河海大学、水利部信息中心、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文局、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天津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

陈永平、周国良、孙龙、潘毅、夏达忠、马经广、谭亚、潘崇伦、张金善、朱冰、董家根、顾琦

三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25

水资源取用水协同监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马浩、刘怀利、王铭铭、徐浩、赵和松、沈超、刘超、秦平、贾飞、朱文浩

26

堤坝渗漏隐患多源协同探测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交三航(重庆)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

梁越、陈亮、马福恒、汪魁、袁以美、杨德宏、林统、霍吉祥、邢冰、曹磊

27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黄河河口海岸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谷源泽、徐丛亮、张朝晖、刘艳芬、洪旭光、罗先香、赵林林、毕乃双、周斌、张继民

28

贵州高原水库藻类群落演变机理、调控技术及应用

贵州师范大学、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李秋华、董延军、张晶、罗欢、袁建平、吴琼、赵进勇、孙荣国、王敬富、张辉

29

防淤堵自振式水工闸门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北京力博通仪器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博兴管理站

陈祖煜、赵剑明、关志诚、刘启旺、杨正权、王金建、汤洪洁、马吉刚、张栓旺、刘小生

30

寒冷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与技术研究

辽宁省水利事务服务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江苏永冠给排水设备有限公司

刘旭升、李忠国、康贵春、解中辉、李斌、刘泽山、孙毅、徐宗白、王健骁、牟昊

31

北方特大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与灾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潘兴瑶、邸苏闯、张书函、李其军、刘洪禄、桑燕芳、杨默远、于磊、卢亚静、王丽晶

32

大掺量高钙粉煤灰及高温环境碾压混凝土筑坝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福建省恒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禹澄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福建泉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谢祥明、石爱军、汪永剑、姚楚康、季根蔡、郭磊、阳争荣、乔晓锋、汪伦焰、赵雅玲

33

高水头深覆盖大型岩塞与淤泥层协同爆破关键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孙磊、翟忠保、李江、康云峰、张蓉、杨冰尧、刘雪松、邹云肖、王守利、李汇溟

34

太湖流域河湖水网综合协同调度技术体系与应用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何建兵、吴修锋、王船海、廖卫红、刘克强、李敏、李蓓、戴江玉、马腾飞、胡庆芳

35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广东华南水电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亢庆、赵永军、扶卿华、王力、余顺超、陈文贵、金平伟、罗志东、刘超群、李智广

36

穿江隧洞遇断层带及长大深基坑施工关键技术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永红、周琮辉、黄东军、房敦敏、叶利伟、金志国、姜方洋、付祖南、黄待望、贺新武

37

灌区节水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司振江、邵东国、黄彦、黄福贵、李其光、崔远来、王昕、孙雪梅、王柏、罗玉丽

38

水资源保护立法理论与实践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武汉大学

刘兆孝、杜群、张淑玲、吴国平、王孟、李斐、袁建平、刘扬扬、邱凉、耿直

39

洪水风险分析关键技术及软件产品研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

向立云、匡尚富、马建明、张大伟、李娜、王艳艳、王志力、马新武、何晓燕、姜晓明

40

基于底泥洗脱技术的凉水河内源治理暨生态恢复技术创新与示范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李延、余增亮、冯慧云、陈静、杨丽颖、王思远、吴敬东、孙进、金泽康、杜海明

41

胶东半岛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水利部信息中心

李福林、陈学群、鲁春辉、徐宗学、马吉刚、陈华伟、管清花、左德鹏、程勤波、贺挺

二、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42

大型河工模型智能测控系统开发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尚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夏云峰、唐洪武、陈诚、胡向阳、戴济群、夏丽娟

二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43

混凝土坝智能温控成套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张国新、刘毅、李松辉、廖志伟、张磊、刘有志

三、科学普及奖

序号

作品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44

《节水总动员》科普动画创新与多维传播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成静清、许新发、牛娇、徐珺恺、贾磊、韩姗姗、王梅

45

南水北调纪录片《水脉》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李亚玮、何韵华、王林、芦志钢、赵赤、杨益

46

电视片《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

李肖强、徐清华、邢敏、白波、李亚强、张悦、侯亦楚

四、创新团队奖

序号

团队名称

支持单位

完成人

47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变化环境下水文生态效应创新团队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陈求稳、王国庆、鲍振鑫、关铁生、莫康乐、王智源、刘艳丽、刘翠善、贺瑞敏、林育青、陈宇琛、严晗璐、陈诚、许钦、冯然然

来源|中国水利学会

2. 中国海洋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到官网上自行下载就可以

3. 中国海洋设计大赛获奖名单查询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于日前落下帷幕。本次竞赛共分“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地学知识竞赛”四个单元。中国海洋大学选派的地质学专业2009级张玉祥、王爱美、王群、李朝阳、马珊和高星华6位同学组成两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竞赛,荣获单元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团体三等奖(总排名第九),刘东生老师获得优秀教练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旨在激励大学生学习和运用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学教育改革,提高地学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来自全国39所院校、104个参赛队的300多名选手参加了本次竞赛。

4. 第十届海洋设计入围奖的作品

作为中国动漫业界规格最高、最具权威的奖项,第13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26日晚在杭州揭晓,《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获得动画电影金奖,《熊猫和小鼹鼠》获得动画系列片金奖,其余奖项也各自“名花有主”。

“金猴奖”大赛鼓励原创,打造精品,旨在弘扬动漫文化,挖掘产业价值,培育动漫人才,引导和推动中国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诸如《功夫熊猫》《飞屋环游记》以及执导《你的名字》的日本导演新海诚都曾参赛并获奖。它的前身是始于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美猴奖”,其形象取材自著名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美猴王”孙悟空,而从201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始,“美猴奖”更名为“金猴奖”。经有关部门批准,今年的第13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恢复了这一赛事的评比。

本次“金猴奖”大赛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中国国际动漫节执委会、浙江广电集团和中国美术学院三方共同承办,共收到了国内外参赛作品1070件。其中,参赛电视系列片覆盖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和2017年度的推优作品,动画电影基本囊括了2015和2016年度票房5000万元以上的作品,此外,参赛作品还包括国内外动画院校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动画短片以及网络点击率过亿的漫画连载等等。经过初评,共有88部作品入围终评,其中又有26件作品最终脱颖而出。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曾创下了近10亿元的票房,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在本次评选中,它荣获了“金猴奖”的动画电影金奖,以凯尔特文化为背景的爱尔兰动画电影《海洋之歌》获得了银奖,而在去年同样获得诸多好评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则获得了铜奖。在动画系列片评比中,《熊猫和小鼹鼠》让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与捷克著名的动画形象“鼹鼠”结缘,获得金奖,《小鸡彩虹(第一季)》和《犟驴小红军》分获银、铜奖。

此外,法国影片《触摸》、中国影片《梅花三弄》和捷克影片《库斯托的海海人生》分获动画短片的金、银、铜奖,两部国产漫画《大禹故事——望夫石》和《十二点灰姑娘》以及美国漫画《精灵鼠小兵:秋日1152》分获漫画的金、银、铜奖。为了培养动漫人才,本届“金猴奖”除了上述4个奖项的“综合奖”外,还设立了最佳动画短片、潜力动画短片、最佳漫画、潜力漫画等包括四个奖项的潜力奖,共有14件中外作品获奖。

5. 第八届海洋设计大赛

一共有十道选择题,八道填空题,四道大题

6. 海洋大赛环境设计获奖作品

大洋地壳从结构上可分为3层,层1为沉积层,层2以玄武岩为主,层3包括辉长岩和超基性岩等。洋底的岩石大多属于层2的范畴,是深部岩浆溢出,在洋底冷凝而成的岩石。

一般认为在深约数十至一百公里的洋底岩石圈以下为高温的软流圈,它具有缓慢的流动性,其成分大致相当于二辉橄榄岩。在大洋中脊下方形成地幔对流的上升流,软流圈地幔物质在上涌的过程中,由于负荷压力的减小,部分熔融产生拉斑玄武岩浆,溢出海底就形成广布的玄武岩被。板块内部玄武岩浆的形成,可能与热点或地幔柱有关。拉斑玄武岩浆和碱性玄武岩浆,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异作用,生成一些中、酸性和碱性岩石。

扩展资料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远古时期的沉积物,通过自然压实、高温作用会变成坚硬的岩石。海底和洋底由于受不同的地壳运动和成岩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岩石。因此,海底岩石的种类繁多。

早在194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属的拉蒙特一多尔蒂地质研究所的“阿特兰蒂斯”号海洋考察船,就曾在北纬30度的大西洋中脊,采集到几块变质玄武岩样品。

7. 海洋设计大赛佳作奖

由辽宁省教育厅和大连市科技局联合主办,大连工业大学、大连煜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星海奖”2021大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此次大赛共有两个参赛主题,共设7个金奖、14个银奖、35个铜奖、70个优秀奖、65个决赛入围奖。该赛事全省共有2927人参与,总报名项目数量达1595份。

8. 第二届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

蓝色的北太平洋上,一只棕红色的鱿鱼正滑动着两边的尾鳍,十根触须灵活地在水中摆动,时而在海面上浮游,时而潜入海中。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一只真鱼,而是由上海海洋大学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设计并制作的仿生鱼。

2021年初,仿生鱿鱼机器鱼第一次“游”入了大海,并顺利完成300米水下探测任务。除了模仿鱿鱼的生物游动机理,完成结构稳定性测试、功能性测试等,这只仿生鱿鱼还搭载了水质参数传感器、水下集鱼灯、水下摄像头等,获取了不少珍贵数据。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该团队创建以来,学生研制的机器鱼已经逾30种,已将20多个国家级奖项、40多个省部级奖项收入囊中。上海海洋大学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介绍:“指导团队获得各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00多个,其中全国创新创业金奖、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40多项,省部级30多项,获奖总人数达500多人次。”

不只是一只会“游泳”的鱼

“这是多功能水中探测机器鱼狗鱼,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金奖。这是机械海龟,获得第四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TRCC机器人仿生项目冠军,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核心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孔祥洪一边介绍,一边抱出一大堆仿生机器鱼。可多自由度游泳的机械海蛇、肌肉摆动游泳的机械蝠鲼、尾鳍上下摆动游泳的机械海豚……它们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和真鱼几乎无异:遇到障碍能自动回避,钻进狭小空间也能灵活自由游出。此外,它们还装着各种机械装置和传感器,可以向控制中心回传相关的各种数据。

“在水文勘察和水文环境监测时,如果能有一只仿生机器鱼‘混’入鱼群,既不会惊动鱼群,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反而能带回大量的数据。人类也无须冒着生命危险去采集数据,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孔祥洪说。

但要做像“肌肉控制”的仿生机器鱼,谈何容易!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又特别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动手能力。起点高,难度大,造成了很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都“不敢高攀”。而一群以“00后”为主的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却牢牢盯住了仿生机器鱼,成为他们的创新目标。

跨学科团队,“00后”是主力军

每天下午4点半下课铃声一响,创新团队的成员们便一头扎进实验室,有的在画着图纸,有的在测试电路,有的在安装设备,有的在检测材料。机器鱼调试好,就要放在旁边的水槽里测试。哪里出问题了,可以立即捞起来马上检查。但要获取项目精确数据,仅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还不够,必须要到池塘里下水测试。下水测试的过程被学生们戏称为“遛”鱼。

但“遛”鱼的难度可不小。鱼没有按照设定的程序游,游的“姿势”不理想,或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都得捞出来看一看,修一修,理一理。项目团队指导老师海洋科学学院初文华老师告诉记者,比赛前夕,学生通宵做测试是常有的事情。有一年的冬天,仿生鱿鱼做下水测试时遇到了降雨降温,为了方便操作,学生们连雨衣都没穿,顶风冒雨在水池中进行测试。“实验虽然困难重重,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学生们的毅力确实让人钦佩。”初文华说。

“要动手,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科交叉性强”,这是创新团队最大的特点。机器鱼的研制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等十个一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要求非常高。以鱿鱼为例,它是海洋生物中游泳行为最复杂的品种之一,一般鱼类的行为就1-2种,而它的游泳行为至少有4种。同时,相较一般鱼类,鱿鱼身体结构更为复杂。因此,仿生鱿鱼的研发和制作存在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团队成员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自主思考,先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也彻底打破了教师上课“满堂灌”和学生上课“被动学”的问题。在师资方面,学校也打造了一支跨学科的豪华导师阵容。创新团队集合了流体力学、工程设计、电子通讯等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指导老师紧跟结构、材料、控制系统等各个环节,在实物制作、论文撰写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就是这样的“课堂”,使得机器鱼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十几年来历经数代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高效率、低能耗、多功能及共融性好的高水平机器鱼作品。除了拿奖拿到“手软”以外,还涌现出了一批科研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优秀本科及研究生人才。据悉,创新团队的历届学生每年升学率达90%以上,其中保研直升率高达80%,且多数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9. 中国海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没人请,自己搬小板凳过来的,人生处处是惊喜,有很多发明都是与海洋动物们学习的!

这类叫做仿生学。

一、鱼

聪明的人们,看着鱼和海豚的形体发明了船与潜艇。

二、水母

人类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风暴预测仪,能今早对风暴做出预报,为航海业的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三、蓝藻

人们看着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设计了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以此获得大量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