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海洋科技、现状与发展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1.能够缓解中国陆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国土开发空间,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和矿产等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掌握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增强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2.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国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能够推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发展,海洋尖端科技的突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海洋历来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4.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对深远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避免他国侵占中国海洋权益,并为海军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2.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成就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科技取得的成绩让全世界侧目。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回顾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五号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2.九章量子计算机 2020年12月4日,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拥有量子计算机的国家,该量子计算机的名字为九章,并且比美国谷歌的悬铃木要快100亿倍。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拥有量子计算机的国家,该量子计算机的名字为九章,并且比美国谷歌的悬铃木要快100亿倍。 3.新一代“人造太阳”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国环流器二号 M 装置(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并实现了首次放电。HL-2M 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技术,为中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和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核聚变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原理相似,因此像 HL-2M 这样的托卡马克装置,被称之为“人造太阳”。 托卡马克是俄语“磁线圈环形真空室”的缩写,最早由苏联科学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本质上,托卡马克是一个由封闭磁场组成的"容器”,形状就像一个放倒的轮胎。它被发明出来,是为了容纳温度极高的核聚变反应。 4.华龙一号 2020年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我国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是中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5.“奋斗者”号 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2021年3月16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三亚正式交付 。 6.中国“天眼”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坐落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探寻百亿光年之外的射电信号。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借助全新的设计思路、得天独厚的位置以及突破了天文望远镜百米工程的极限,“中国天眼”迄今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1年起面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天眼”将成为“世界巨眼”。该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观测能力是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的10倍,是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的2.25倍。 7.北斗三号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30颗卫星组成。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打破了美国定位系统GPS的垄断。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中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8.南昌舰 南昌舰是中国吨位最大的驱逐舰,首艘万吨级驱逐舰,于2020年1月12日,南昌舰正式入列服役。 南昌舰是中国自主研制的055型驱逐舰首舰。055型驱逐舰首舰被命名为南昌号,舷号101,体现中国海军的重视。在中国舰艇序列中,舷号101有特殊意义,其曾是新中国海军驱逐舰部队的首舰、旗舰--鞍山号驱逐舰的舷号。跨越半个世纪后,055型驱逐舰首舰重新启用101舷号,并用革命圣地南昌命名,表明该舰是中国海军所有驱逐舰中的“领舰”。 9.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海上首飞成功 2020年7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山东青岛团岛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鲲龙”AG600是我国研制的可用于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搜索范围广、搜索效率高、安全性好、装载量大等特点。“鲲龙”AG600与我国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一起,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 10.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成功 2020年12月2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充分继承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技术成果,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空白,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将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构成运载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3. 中国的海洋科技,现状与发展思维导图海洋地形有临近陆地的是大陆架,往下坡度陡崖是大陆坡,最中心是大洋底,有海沟海岭海盆。都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形成的。 4.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很好的一所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是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项目,始于2014年。培养模式是采用“4+0”国内学位,或者“2+2”拿双学位。 海洋科学是中国海洋大学的金牌专业,全国排第1,实力不会弱,澳大利亚的那个大学在澳大利亚也算很不错,海洋学也是它的优势学科,算是强强合作吧。如果你有日后国际化发展的打算,学这个专业也很不错。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698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84余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9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66人,“筑峰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67人,“青年英才工程”教师16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 5. 中国的海洋科技现状与发展决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大陆架为350海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200海里。超过200海里的,在严格地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经联合国批准可以扩展到350海里的距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指联合国曾召开的三次海洋法会议,以及1982年第三次会议所决议的海洋法公约(LOSC)。在中文语境中,“海洋法公约”一般是指1982年的决议条文。此公约对内水、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和顺利通过与中国著名外交家厉声教的努力分不开。 6. 中国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更加显著,在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我们国家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提升海洋科研能力、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是推动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7. 中国的海洋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址在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是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 8. 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现状是什么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是海洋水域,29%的面积是陆地,而且在地球的热带地区,绝大部分的面积都是海洋,因此海洋在调节地球气候方面起到的总体作用要比陆地更大。 地球大气层中的水汽大部分来自于海洋,陆地上的降雨也大部分是海洋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水的温度在升高和降低时吸收和释放的热量较多,因此当地球的温度升高的时候,海洋可以吸收大部分的热量,维持地球的温度均衡,所以地球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候学家联合印度这方面的科学家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声称,印度洋和太平洋正在变暖,其海水暖池规模已经增大了一倍,这一变化正在改变全球降雨模式。横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部的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洋最暖的部分,其中包含着“马登-朱利安涛动”,它是由地球热带赤道地区海水对流区块引起的,在北半球的冬季,其动向主要以周期约30-90天的速度向东行进,表现为雨云在热带海洋上空移动,通常是从非洲东部向东移动到印度,再绕过印度尼西亚进入太平洋,并一直行进到美洲,它可以影响季风气候区,引发大范围的热浪和洪水。 如今,两国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个海水暖池每年都在扩大面积,并且正在改变已有的地球表面的降雨规则。它能促使我国长江流域、美国、东非地区、印度北部的降雨减少,同时也会导致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的降雨量增加。该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迈克尔·麦克法登表示:“印度洋和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的水温都在变暖,不过最温暖的水域仍在西太平洋上空,印度洋水汽会被西风带吹到太平洋西部,使得这里云量增多,台风更容易出现。 海洋除了会吸收热量给地球降温,并且海洋水汽能增加降雨之外,海洋也对地球大气成分的含量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才能吸收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地球的物质效应,但是海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避免地球温室效应化,不过这一过程也会增加海水的酸度。 总之,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表面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现象,在调节和稳定地球气候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左右着地球的气候模式。另外,海洋中长距离的洋流可以调节全球能量、温度和养分的平衡,维持了海洋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也是需要好好研究的一门大学问啊! 9. 中国的海洋科技,现状与发展状况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 2.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 5.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 |
海运发展前景 |
2024-03-21
|
查看详情 >> |
2024年3月20日起长三角水域实施首批创新海事服务举措! |
2024-03-21
|
查看详情 >> |
3月18日同江中俄水运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式开启运营 |
2024-03-21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