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船的历史介绍最早的轮船被称为车轮船,它不是用机器作动力来推动的,而是用人力踩踏船上的转轮来前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我国唐代,有个名叫李皋的人,他受到船上划桨和田野中抗旱的水车的启示,创造了一种车轮船。 这种车轮船的两舷装着会转动的桨轮,桨轮外周装上叶片,它的下半部浸在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当人力踩动车轮,叶片拨水,推进船舶。因为这种桨轮露出水面,所以又叫明轮。因此,车轮船也可叫明轮船。南宋初年,湖南洞庭湖畔杨么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抗击南宋官军侵犯,创造了一种作战用的车轮船,称为杨么车船。 杨么车船不仅船的左右两侧装有能转动的桨轮,船尾也装有8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船上水手齐力踩踏桨轮,轮周上的叶片,好像许多把桨,接连不断地划水,使船前进。只要向相反方向踩踏就可以使船后退。为了保护桨轮不受损伤,桨轮外面设有保护板,这样可以避免桨轮碰坏。 还由于转轴装在船舱底部,水手又在舱里踩踏,所以车轮战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敌人兵器所伤害。 正因为这样,杨么车船为农民起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15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才出现建造明轮船的设想和尝试。 到1543年,欧洲才出现能使用的明轮船,它与杨么的车轮船十分相似,但比杨么车船晚800多年,比李皋的车船晚400年。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掌握造船技术的国家,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 2. 关于船的历史介绍作文这首《夜行船》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全曲由七支曲子 组成。 第一支曲子感叹人生如梦,应该及时饮酒行乐,为全曲定下了基调。 接着三支曲子分别写帝王、豪杰和富人,说明荣华富贵无常。帝王豪 杰曾经极尽尊荣,显赫一时,到头来也难免与牛羊做伴,与狐兔同穴,成为 渔父樵夫谈古论今的材料。纵使有歌功颂德的碑碣,如今也已破残不堪, 辨不清字迹。而那些视财如命的守财奴,一辈子吝啬刻薄,不知享用,白 白地辜负了“好天良夜”“锦堂风月”。等到死后,他们能把万贯家财带进 棺材吗? 以下两支曲子转写自己的志趣与处世态度。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与 其让无尽的忧愁平添白发,不如忘掉一切,坦然入梦,得过且过,糊涂装 呆,不逐名利,不论是非。置身于这绿水青山、竹篱茅舍之间,远离尘世, 是何等的自在逍遥! 最后一支曲子前半以嘲讽的笔调对名利之徒的钻营作了漫画式的描 写:无休无止的争名夺利,就像蚂蚁争食,就像蜜蜂采蜜,就像苍蝇逐血, 何时了结?后半写秋景以点题,并借以抒发自己对理想的生活境界及所 仰慕的人物的向往与思念。爱憎褒贬,泾渭分明,把全曲推向高峰。最后 在淡泊、诙谐的气氛中结束全文。 马致远早年追逐过功名,结果是“半世蹉跎”,遂决意退隐,但正由于 “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青杏子》)的经历,使他对时代的黑暗、 社会的不公、官场的污浊,有了更深切的体验,郁积了强烈的爱憎。曲中 对历史和人生的虚无,对生活态度的选择,实际上意味着对现实的否定, 对世俗的抨击;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曾经有过的追求的反思、悔恨和解 脱,而这一切应该说基于无可奈何的悲哀。“知其心而得其舍”,庶乎得其 真情。 这套曲早已被誉为“万中无一”的绝唱。作品视野开阔,诗思纵横驰 骋,然而转承有序,结构严谨;笔墨爽劲,气势奔放;亦庄亦谐,情理深合。 诚所谓“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王世贞《曲藻》)。 3. 船的历史发展以及种类轮船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则有不同的分类: 1. 按民用运输可分为客船、货船、渡船、驳船; 2. 按航行区域可分为海船、内河船和港湾船; 3. 按航行状态可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船、气垫船、冲翼艇; 4. 按动力装置可分为蒸汽动力装置船、内燃机动力装置船、核动力船、电力推进船; 5. 按推进器形式分: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喷水推进器船、喷气推进器船、螺杆艇、明轮船。 在诸多船舶中,最常见的是钢质船、内燃机动力船、螺旋桨推进船等。 4. 船的历史和知识第一种扳机,解放前肯定有。因为小马M1911、勃朗宁M1903、勃朗宁M1910、TT33等很多枪都是第一种扳机。 附图:1。小马M1911的扳机图纸,2。54-1(54不就是中国版TT33吗)的扳机,3。雷明顿M51的扳机。 4。勃朗宁BABY 实际上在早期的自动手枪上这种扳机采用的比例远大于现在。我想:这可能是由于第一种扳机是直接把击发连杆向后推,扳机直接和连杆固定在一起因此结构比较简单的原因。而第二种扳机实际是一个杠杆,通过杠杆可以是把击发连杆向后推(比如:CZ75)也可以是把击发连杆向前拉(比如:M9)。 我发现使用第一种扳机的大多数是采用单排弹匣的手枪,第一种扳机的击发连杆是套在弹匣外面的,这会增加手枪握把的宽度,对于采用单排弹匣的手枪这个影响不大,但对于采用双排弹匣握把本身就会比较宽的手枪来说在弹匣外再套个击发连杆就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了。 而第二种扳机的优点就在于扳机连杆的位置较高(高于手的虎口),这个位置做得宽点没有关系,实际上对于采用双排单进弹匣的手枪来讲这个位置弹匣已经收缩变窄了。比如图5的CZ75,红线处弹匣开始收缩,蓝线处才是击发连杆。而采用双排双进的国产92式在套筒下方握把虎口上方部分的枪身就显得非常宽。 ------------------------------------------ 我不太清楚是否该叫推式扳机和拉式扳机,但是扳机的确有推或拉两种方式。楼主的第一种扳机肯定是推的,而第二种即可以是推也可以是拉,上面的回答里我也说了。 为给弹匣让出位置,同时要保证动作的可靠,理论上讲拉杆应该是框型的,如果是单边的会产生不必要的偏转力矩,但是如果有特殊需要同时又有补救的手段,把拉杆做成单边偏的也不是不可以。设计本身就是个统筹和妥协的过程。 5. 船的发展史简介人类航海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航海、大航海时代和现代航海。 最初人类航海的冲动与生存和好奇心有关。海洋的渔盐之利,还有对远方的兴趣,促使人类以最原始的航海工具,比如独木舟和木筏,走向海洋,所达到的成就令今天的人们也感到惊奇。15世纪之前,航海有两个集中的海域,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二是地中海。陆地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作者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思考题来说明这一点;而海洋是平坦的,只要有了船,就能够到达沿海各地,因此航海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作者重点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海丝之路把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起来,我国南方重镇广州就是因海上贸易而得以快速发展的。这段历史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而达到高潮,航海的船舶在南京建造,经由长江下游航道出海。 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地中海国家既要抢夺本区域的制海权,又要争夺通往海上丝路的便利条件,军事纷争不断,各国甚至鼓励针对敌国的海盗行为。眼看在竞争中就要处于下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寻找通往印度洋的新航道。地中海的世界如此拥挤、狭小,为何不到直布罗陀海峡以外去探索更大的海洋?这个念头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生动地刻画了大航海时代的人和事。 首先是葡萄牙人沿着西非海岸一步步地探索,成功地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从此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就无须经由地中海了。葡萄牙国王资助海军和航海家,为的是从东方得到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实际上也获益丰厚。西班牙不甘落后,派出哥伦布三次前往东方。哥伦布想:既然地球是圆的,葡人往东可以达到印度、中国,那么西班牙船队往西为什么不能到达? 结果歪打正着,登上了美洲的土地。再往后,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葡、西两个南欧国家,竟然一度瓜分了全球海洋! 接下来,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加入了世界大洋的争夺。荷兰人提出新的领海范围主张,通过经营海洋而崛起。然后英国以其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的舰队,变成一个“日不落”的超级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地方都曾经是其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的结尾,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全球海洋。葡、西殖民者占据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及其以南的陆地,而英、法殖民者占据北美大陆。 大航海带来大开发,移民引起的疾病、生态、社会问题也十分突出。 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作者没有提到,但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中国游离于大航海时代。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就不再过问世界海洋之事,为什么会如此?这个问题至今仍在研究。但后果是很严重的,1840年,西方列强开着炮舰出现在中国的海岸。 6. 船的由来及发展历史世界上最早的船是由人类在远古时期的祖先发明的,因为时间太过久远,现代人们难以找到远古遗留下来的船只,所以世界上最早的船是谁发明的,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人类自产生文明以来,就有记录历史的好习惯。通过查询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最早的蒸汽轮船是法国的乔弗莱发明的。而早在中国唐朝,一个名叫李皋的人就发明了车轮船。 人类早在远古时期,就发现了将木头进行捆绑就能浮在水上,还能载着人过河,这是船的起源之初。至于最先用捆绑在一起的木头做的“船”过河的人是谁,确实难以查证。 关于古人对船的运用所残留的痕迹,一位考古学家曾在英国的约克郡斯塔卡尔区域中一块泥炭沼泽里,发现了一支来自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种木桨是用来划一种中间被掏空的独木舟的。至于谁是这个木浆的主人,一切还有待考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改革,船也渐渐改变了形态。早在我国古代的唐朝时期,聪明的李皋就发明了车轮船。这种船可以通过人力踩踏车轮转动桨轮,进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后来这种船在南宋起义中被将领运用到实际中去。 人类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前进。1769年,法国名为乔弗莱的发明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提供动力的轮船,也就是蒸汽轮船。从这一刻开始,轮船的动力来源渐渐走出“依靠人力”的限制,真正进入工业时代。 |
海运发展前景 |
2024-03-21
|
查看详情 >> |
2024年3月20日起长三角水域实施首批创新海事服务举措! |
2024-03-21
|
查看详情 >> |
3月18日同江中俄水运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式开启运营 |
2024-03-21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