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综合信息 > 钻油平台事故(石油开采事故)
钻油平台事故(石油开采事故)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17 00:05 点击:170 编辑:admin

1. 石油开采事故

2010年1月7日17时25分左右,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北部钟家河的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303厂316罐区发生重大爆炸事故,在事故现场17公里处能感到震动。截至1月8日,在事故现场已经找到6具遇难人员遗体,经确认6人均系公司职工;事故还造成1人重伤,但生命体征平稳,没有生命危险;5名轻伤人员正在恢复中。

2. 石油开采事故调查报告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造成7人重伤、至少11人失踪,导致大量石油泄漏,此次漏油事故的严重程度超过了1989年阿拉斯加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油轮的泄漏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这一事件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数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

“深水地平线”事故造成1500m深海的原油泄漏,是历史上首次发生在超过500m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与在海面航行的大油轮漏油相比,其危害更大、更隐蔽。

首先,由于海面与深海底的压力、温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喷涌并向上漂浮过程中,呈现一种“羽毛”状逐步分散的形态:即在海底都是从一个漏油口喷出(像羽毛的根),在上升过程中就会变成羽毛状,直到海面时,就像一个伞面盖在海面上,并且会以油团或油、水、气的混合物形式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动、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时,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随着深层洋流漂动,不仅可能漂出墨西哥湾,还可能漂向世界其他大洋,而在海面上却什么也看不见。

其次,由于生活在海水不同层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环境不同,彼此既独立又相互为食物链,某一层的海洋生物死亡,将会造成食物链上层的许多生物难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可能直接破坏墨西哥湾海水不同层次的生物和鱼类,无数海洋生物将因此被扼杀。

除此之外,许多我们还无法检测的破坏、影响可能会在若干年以后才冒出来,这就像人类对温室气体的理解过程一样。1989年阿拉斯加发生的油轮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至今仍没有完全恢复,就是一个例证。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石油地质学家威廉·多米尼克指出,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是导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大学的陈国明教授认为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并采取措施:

一是应加大深海油气田开发的风险控制力度。在油气田开发的设计规划、作业施工、运行维护等各阶段,应加大对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的控制力度。比如,对钻井作业钻前准备、钻井施工、下套管固井、测井、试油、完井等一系列作业步骤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控,采用必要的技术、管理手段把任何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二是要加大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技术储备力度。有必要加大深水应急救援专项技术的研究力度,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掌握相关技术手段有效性、适宜性评价优选方法以及相关应急资源的调配及高效运行管理技术。

三是要高度重视石油石化行业对安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运及炼制加工生产过程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有毒介质,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生产领域。我们应重点研究油气生产事故规律和机理、安全隐患辨识及预测、预警方法等,构建相对完善的油气安全工程技术体系。此外,还应注重培养高素质油气安全技术人才。

3. 石油钻井事故

回答:石油钻井施工打钻的时候,遇到高压水层和油气层,钻井液密度低,液柱压力不能平衡地层压力,就容易形成溢流,当钻井液密度略小于溢流压力就容易形成井涌,井口防喷器失控有可能发生井喷事故。

钻进时钻井液密度不能平衡地层流体的压力,地层中的油气水浸入井筒内,造成井筒中的钻井液外溢的现象(泵入井内的钻井液少与反出的钻井液,停泵状态下,井口钻井液自动流出,如果是循环状态。

4. 石油开采问题

先说结论,世界开采石油达到了100亿吨,随着世界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每日剧增,各个主要的工业国家都加大了对于石油的开采,尤其是对海洋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并且扩大了石油开采的量和规模。

5. 石油开采事故分析

应该是:

1. 美国联碳公司在印度发生的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

2. 2008年BP公司墨西哥湾钻井平台原油泄露事故;

3. 2003年BP公司海上平台燃烧爆炸事故。

记不大清楚了。

6. 石油开采事故发生率

原油是埋在地下的。不过储备的石油多是储存于地上,海里也可储油,

能源地下储备就是把油气等能源储藏于地下,以应对极端条件(战争、恐怖、地震等)下的能源进口中断等影响。盐岩地下储备是其中之一,这种"地下仓库",是在盐岩中钻下一口口巨大的"井",或利用盐矿开采后留下的空井,将油气储存于其中,单一溶腔能装石油10吨至数十万吨左右。由于盐岩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低空隙率、低渗透性等特点,

同时,能源地下储备事故发生率低,而地上储备一旦发生事故,污染很大。 二是节约土地。地下储备的地面设施占地仅为地上库的十分之一,地下储备库每个井管的入口占地仅有几十厘米,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

7. 石油重大事故

22日凌晨3时许,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

上午10时许,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爆炸。

8. 石油开采事故案例

如果在自家院子里挖出石油来,应该立刻向有关部门报告这里的实际情况,并且立即停止挖掘,等待有关部门派专业工作人员来实际考查完了后,并且为保护石油开采做出个人贡献,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国家对地下资源规定,是国家的石油,不得私自开采。

9. 石油行业安全事故

原油泄漏

指由于油气集输管道、原油储罐、油轮、原油罐车等原油运输设施泄漏,油井溢流、井喷等事件引起的原油泄漏,并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民群众生命的事件。

危害

石油中所含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泄漏入海洋后,这些有毒化合物也迅速进入了食物链,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无一能幸免。成批的海鸟被困在油污中,它们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污,就因无法飞翔离开大海,而沉入海底溺毙,或者因中毒而死亡。

同时被油污污染的海豹,海豚,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试图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后终于精疲力竭,挣扎着沉入海底。

海象和鲸等大型海洋动物,也面临同样厄运。此外潜在的损害更进一步扩展到事件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受到冲击后的数年中,受毒物的影响也将遗传至数种生物的后代,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人类也同样在食用海产品。还有更多的靠海为生的人,将会在一时间丧失所有。

10. 石油工程事故

第一次海洋石油开采的时间:

美国现代海上石油开采的兴盛始于《外大陆架土地法》颁布之后,也就是1953年。

第一次海洋石油泄露事故的时间:

1969年1月28日,加州石油联合公司建在圣巴巴拉海峡的A平台突然发生了井喷事故。一名工人发现天然气溢了出来,他用盖子盖住天然气,结果造成海底的压力增大,地层龟裂,原油从5条裂缝中涌了出来,大约有1万多吨原油从海底涌出,并引起了蔓延几百里的海面大火。这片海域的海豚、海豹都死了,它们的尸体连同浮在水面的原油一起被冲到岸边。油田被迫封闭后,每天仍有两吨原油喷出,致使附近海面覆盖一层1—2厘米厚的油层。总共将近300万加仑原油涌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