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修船舶进坞 过程为:先向舱内灌水,增加压载水的水量使其下 沉,然后将待修船舶牵引入坞室中就位,用水泵将舱 内的水排出、坞体上浮、将船舶举出水面进行检修, 船舶修好后下水出坞的操作程序雷同。按结构型式 分,有整体式、分段式和母子式浮船坞。按建筑材料 分,有钢质、钢筋混凝土浮船坞。按动力设备有无情 况分,有自航和非自航两种。由于它具有灵活机动、 适应性强,不占陆域面积,战时可作为浮动的修船基 地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 了不起的工程师林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生,就是奔跑——记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 清晨5点,天微微亮。林鸣已开始了每天的晨跑。脚下,是他曾主持建设的淇澳大桥。不远处的伶仃洋海面上,是他的另一个孕育8年即将建成的大桥——港珠澳大桥。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8年间,林鸣在建造港珠澳大桥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实现了中国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他说:“不能说超级工程就超级态度,一般工程就一般态度。人生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不断奔跑,把每件事做好。” (小标题)“起步是0,往前一步就是1” 港珠澳大桥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仅岛桥隧集群工程就长达近35.6公里。其中6.7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第一”意味着无前例可循。摆在林鸣面前的几乎是一张白纸。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他四处搜寻,只找到一本薄薄的《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书中只谈到浅埋隧道。他和团队跑到美国、日本、韩国、欧洲考察十余次,拿到的只是一张整平船的远景照片。 在与一家外国公司商谈沉管安装的技术合作时,该公司竟然开出了高达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林鸣提出3亿人民币能做什么,这家公司的高管说“只能给你们唱首‘祈祷歌’。” 在林鸣的案头,摆着一本《红旗渠的故事》。书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成了林鸣的精神食粮。 “修建港珠澳大桥,我们遇到了无数问题,但是没有一个问题是绕过去的,都是闯过去的。”林鸣说。 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世界已经建成了一百多条沉管隧道,但全都是贴着海床的浅埋沉管。伶仃洋上,万吨海船天天驶过,留给林鸣的选择只有一个:深埋。深埋意味着沉管在海底要承受超过浅埋沉管5倍的荷载——但无论按照传统的刚性还是柔性沉管结构设计,沉管的218个接头有1个承受不了这么大力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在反复验证沉管是刚性还是柔性后,林鸣终于决定采用半刚性。半刚性综合了刚性和柔性结构的优点,强化小管节之间的连接,进一步控制180米长、由8个小关节连接而成的大管节的变形。这一全球首创的结构设计让港珠澳大桥拥有了世界首条“滴水不漏”的海底隧道。 (小标题)“哪有什么最难,每天都很难” 走进林鸣的办公室,房间一旁的白板上层层叠叠地贴着每天更新的各种资料和技术数据:工程进展、隧道沉降量、泥沙回淤量……在工程最难的环节——沉管安装的4年里,每天早上6点,林鸣就召集项目人员分析此前的技术数据,安排下一步的安装工作。 33节沉管的安装,他全在现场。每节沉管有180米长,四层楼高,平均重达8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航母,在水下安装的困难可想而知。每节安装最长96个小时,最短近30个小时。 2013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出坞浮运,准备水下安装作业。没想到,在沉管最后一轮沉放后,检测结果却显示管艏与暗埋段匹配端高程误差竟然达11厘米。 关键时刻,林鸣沉着应战,带领决策组迅速分析情况,查明基床上的淤泥是造成沉管对接误差的原因。 4日凌晨1点,潜水员开始清淤作业。林鸣一直在船上指挥,和操作人员讨论编队、浮运、转向、系泊、沉放等一系列细节,下达指令……直到5月6日上午10点,经过96个小时鏖战,沉管顺利安装就位。 8年间,林鸣和他的团队经受了无数没有先例的考验,交出了出乎国内外专家预料的答卷: ——采用世界首创的“快速成岛法”,将直径为22米,截面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的巨型钢圆筒直接插入并固定在海床上,再填砂形成人工岛。仅仅7个月,伶仃洋上多了两个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 ——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地基”方案。沉管隧道地基的沉降都控制在5公分以内,为全球最好水平。 ——自主研发出成套沉管隧道浮运和安装技术。对隧道基槽开挖提出了0米-0.5米的误差控制范围,堪称‘海底绣花’。探索建立世界上首个回淤预警预测系统,用多种手段进行基槽回淤情况监测,为沉管隧道施工提供决策依据。 (小标题)“只有一种态度,对每项工作都认真”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林鸣说,自己一辈子都在修桥,造好桥、做好事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林鸣说,干大项目,必须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牺牲“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很多人不理解,年逾六十的他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 “我对每一项工作都很认真,不能因为它重要你是一种态度,不重要又是一种态度。认真对自己有利、对团队有利、对企业有利、对国家有利,对民族也有利。”林鸣回答。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林鸣的付出与疲累。林鸣治下的项目,没有一个人不叫累,但却没有一个人不服气。在E8沉管安装期间,林鸣鼻子大出血,做了两次手术。刚可以下床,他就开始跑步,不能去外面,就沿着医院的走廊跑,护士不放心只好跟在他后面跑。第二次术后第七天,他就回到现场指挥安装。 岛隧项目副总工、林鸣的“弟子”之一高纪兵说,跟着师父干,就一个字——“累”,但是累得值,因为进步特别大。“跟他干下来,以后什么工程都能干。” 即使到最后主体工程已全面贯通,只剩最后的装饰安装的阶段,林鸣也一刻没有放松。高纪兵说,8年间,林鸣带领团队研究了100多个专题,其中注册专利有500多项,创新技术有好几十个。 蓝天为卷,碧海为诗;深海卧龙,踏浪伶仃,只为天堑变通途。林鸣说,在正式通车的那一天,他想再来一次奔跑,挑战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全程。 |
上一篇:红警中有个枪标志的是什么阵? | 下一篇:中国远洋渔船每年有多少事故? |
江南造船厂在哪里?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
光租服务与干租服务的区别?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
中国三大造船厂是谁?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