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传健机长身上的良好品质?机长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高度的负责精神,强烈的安全意识,牢固的章法观念,熟练的操作技能,精细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组织纪律以及健康的体魄。 民用航空器的操作由机长负责,机长应当严格履行职责。 机长应当模范遵守并督促机组人员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被批准或加入的国际公约。 机长发现机组人员不适宜执行飞行任务的,为保证飞行安全,有权提出调整。机长发现民用航空器、机场气象条件等不符合规定,不能保证飞行安全的,有权拒绝起飞。 飞行中,对于任何破坏民用航空器、扰乱民用航空器内秩序、危害民用航空器所载人员或者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机长有权采取必要的适当措施。 机长在民用航空器遇险时,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并指挥机组人员和航空器上其他人员采取应急措施。机长应当最后离开民用航空器。 机长在民用航空器发生事故或严重不安全事件后,应当以现有和最迅速的方法,如实将情况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2019年10月9日,刘传健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么一段话:“大家好!我是四川航空机长刘传健,感谢大家对民航的理解与支持!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愿一生起落安妥。”这是《中国机长》结尾处,主人公的真诚告白,也是刘传健的亲身体悟! 二、中国机长哪里运用了蒙太奇?《中国机长》和《萨利机长》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川航3U8633航班紧急迫降事件改编;《萨利机长》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萨利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 一、同一主题:对生命的敬畏、对灾难的恐惧 《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描述了飞机在高空中遇到紧急突发情况,以机长为主的机组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最终使飞机迫降成功的故事。同时,影片利用大量的剪辑手法为观众营造紧张感与压迫感,用多种蒙太奇表现手法凸显事故的紧迫。另外,对生命的敬畏、对灾难的恐惧都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惊险刺激。 同样是惊险片,《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影片的侧重点不同,情节安排和节奏把握上也有差异。主要还是源于中美两国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主题呈现角度不同。 二、机长的不同选择——家国情怀与个人英雄 《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都以机长为核心人物展开叙事,通过对机长的刻画与描写,突出表现中美文化差异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英雄”的理解,以及“以家国为中心”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差异。在塑造机长时,《中国机长》对机长的塑造稍显薄弱,不仅镜头较少,人物性格不鲜明,而且也没有从侧面描写出机长技术娴熟的原因———这是迫降成功的关键因素,整个人物形象不饱满,也缺乏对危机发生后机长心理活动的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太过“完美”,会让观众产生不真实感与距离感。 但是,它集中塑造了机长与机组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同时在乘客获救后对机长表示感谢时做了大量的情感渲染,是以乘客的救赎来彰显英雄的价值。这是典型的我们“以家国为中心”价值观的体现。 《萨利机长》这部影片着重刻画事故发生后机长的心理活动———成为英雄后的迷茫与无助,与委员会博弈时的自我怀疑与无可奈何,这些都使萨利机长的英雄形象“平民化”,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个性也更加鲜明。 同时,《萨利机长》在塑造机长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自己的回忆,展现了他作为学员时优异的成绩,正是这一经历为他之后临危不惧、迫降成功做了极大的铺垫。正是这种当学员时的经历才使得观众更加坚信机长所做出的抉择是正确的,更加加大了委员会与萨利机长甚至是观众的冲突,这样就极易勾起观众对萨利机长的共情,为之后萨利机长的“平反”做铺垫。 “影片《萨利机长》打造萨利英雄形象的方式更倾向于反英雄式塑造,影片凸显他表面风光无限背后的纠结与苍凉,直到影片结尾才为萨利正名,落实他的英雄身份。”正是这种反英雄式的塑造,使得角色更加鲜活饱满,更富有人情味,不再是以往那种“完美主义”式的英雄形象,更加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使这种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萨利机长》着重表现机长个人在事故发生时、发生后的情感变化,以个人为中心来进行影片的叙事。 在塑造配角的人物形象时,《中国机长》塑造人物过多,不仅详细刻画每个机组成员,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乘客以及其他救援人员的故事,这样的描写或许是想体现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时的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但在电影中这样的群像就使得每个人物都刻画得不到位,重点缺失。 《萨利机长》通过较为集中地刻画萨利机长的助手、妻子等来展现他作为“英雄”的另一面,同时设置了“反面人物”———美国国家安全交通运输委员会成员来从反面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性。对委员会的严苛、不近人情的刻画,更加凸显了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机长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一事实的震撼力。另外,“表面上看,委员会处于萨利机长的对立面,是影片中的‘反面形象’,但是在委员会不近人情的严苛调查的背后,却是其成熟公正的追责态度的表达”。 《萨利机长》中的每一个配角不仅有自己的个性,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凸显机长的性格、能力,更加烘托了影片的主题。《萨利机长》用较少的镜头来描绘乘客们劫后余生的喜悦、各部门在飞机出事之后的团结协作,但只表现了萨利机长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美国文化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无联系。 从人物塑造中可以看出,《中国机长》着力于刻画大众面对困难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决心,更倾向于通过刻画乘客、乘务人员的劫后余生的喜悦来感染观众,进而表达对机长的敬佩和感激,而对机长本身的心理活动、事故之后的心路历程刻画较少。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为了济救民众而存在,是全民的英雄,而非个人。 通过描写被拯救的民众,来反映作为机长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认为的英雄主义,也是中国人“以家国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体现。而《萨利机长》着重于刻画萨利机长的心路历程,其他的角色设置都是为了凸显他的伟大而存在的,这是美国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他是普通人,他追求世俗生活,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是为了自己认为的正义而斗争,不一定是为了广大民众。两种英雄主义处于不同意识形态下,自然导致了影片对人物的选择不同、刻画角度的不同、所用的篇幅不同以及叙事主旨不同。 三、突破传统与现代创新,两部电影的情节展开 《中国机长》在叙事上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以时间为主导叙事方式,从机长和乘务的登机准备工作—登机—发生意外—迫降成功—结局来完成电影的叙事。这样的叙事使得情节简单易懂,也弱化了镜头的存在感,让观众设身处地地与飞机上的乘客一同经历灾难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强化了观众的参与感,给观众更为直观的体验。它注重当下的体验与感受,使人们很容易在环境的渲染下被影片打动。但与《萨利机长》相比,《中国机长》对影片后续的思考较少,不能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感受,容易让情感流于表面。 《萨利机长》运用了套层非线性的现代叙事结构,以证明萨利机长迫降水面这一选择的正确性为叙事主题,同时还交叉讲述了萨利机长成名后的辉煌与迷茫、少年时期学习飞行的经历,这些故事相互交织,却又统一于一个叙事主题之下,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这样的叙事结构以不同的视角叙事讲述不同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又统一于一个主题,以叙事层次的不同和时间的转换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来引发思考。《萨利机长》通过对机长的心理活动进行刻画,不断地穿梭于过去与现实之间,同时通过委员会对萨利机长的不断质疑来加强影片中的冲突感,在最终证明机长行为的合理性时,给予观众以更大的震撼。 这两种叙事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文化背景差异下运用的手法不同,表达的主旨不同。《中国机长》更加着重描写事件的发生过程,讴歌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的精神;《萨利机长》更注重描写机长自身的感受,同时运用多种手法来打破固有的时空限制,营造更为紧张刺激的情节,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四、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叙事,从单一到多元 在蒙太奇的运用方面,《中国机长》在叙事上运用了很常见的顺序结构,按照“登机前准备—登机—发生意外—解决问题—结尾”的形式来叙述故事,以连续蒙太奇为主,辅之以心理蒙太奇,对剪辑手法的运用稍显单一。 《萨利机长》运用了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法来叙述故事,叙事手段更加多元化,情节也更加跌宕起伏。它以心理蒙太奇为主,通过萨利机长的回忆、闪念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从心理层面刻画机长这一人物形象,满足了观众“窥探”人物内心的欲望。同时,在萨利机长不断回忆的过程中,事故的紧急性、突发性都不断给予观众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使得整部电影小高潮不断。 在镜头选择方面,《中国机长》主要选取了客观镜头,以导演角度来叙述事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对主观镜头的运用较少,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不够充分。《萨利机长》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来展现事故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人物内心活动状态,比如电影开篇时机长关于事故的噩梦、飞鸟撞击后对飞机的检查等,这样主观镜头的大量选取可以更好地将观众代入影片人物中,更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境遇,感受人物的命运。《中国机长》在影片的表现手法方面较为稚嫩,运用的手法较为单一。而《萨利机长》在这方面就显得较为成熟老练,运用多种手法及蒙太奇,更大程度地调动观众的情绪。 五、结语 作为主流电影,《中国机长》对人物的歌颂、情怀的刻画都做得比较到位。通过机长的恪尽职守、临危不惧刻画了当代中国的“平凡英雄”形象,唤醒了中国民众内心的自豪感。它所展现的英雄形象与萨利机长相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形象,所以在刻画人物上就着重展现了对民众的救赎———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是符合中国审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在叙事形式和手段方面,还是显得较为单一,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同时,《萨利机长》对人物的“反传统式”英雄的刻画也值得借鉴。 三、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杜富国: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 吕保民:勇斗歹徒的退伍军 马旭:分毫积攒 千万捐赠的老人 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 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王继才 王仕花 :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 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 四、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介绍?一、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二、杜富国: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三、吕保民: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 2018年9月8日,吕保民在河北省无极县幸福北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最后在村民们帮助下,歹徒被制服。吕保民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四、马旭:分毫积攒 千万捐赠的老人 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 五、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这是一种极端而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 六、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 七、王继才 王仕花 :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八、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 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九、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十、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