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港口码头 > 淮安码头镇韩侯故里(淮安韩候祠)
淮安码头镇韩侯故里(淮安韩候祠)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22 05:18    点击:304   编辑:admin

1. 淮安韩候祠

1、孙武--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铸成兵法十三篇。

2、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善于运用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知人善任,曾起用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对蒙古民族的形成有巨大意义;攻金灭夏,为全中国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横跨亚欧的大帝国,打开了东西方的大通道,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白起--白起,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的军事统帅。他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等。

4、韩信--影视剧中的韩信形象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

5、项羽--项羽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万夫所指被世人所不霄,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更多的听到人们在骂刘邦夸项羽。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项羽。

6、霍去病--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外甥。善骑射。 初为武帝侍中。 

7、李世民--李世民是那种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军事天才。从十八岁起(现在高中毕业生的年龄)就统帅数万大军南征北战,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只是由于后来当了皇帝,治国才能过于突出,后人往往津津乐道于贞观之治,而忘了他的赫赫武功。所以在《说唐》这样的民间话本中,他被描写成知人善任,但武功平平的儒将形象,时时需要手下武将的保护,这才有了程咬金月下赶秦王,秦叔宝抱病战尉迟,单雄信割袍断义,尉迟恭御苑护主等脍炙人口的段子。

8、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军制。八旗制度是由氏族公社的生产组织演变而来的。女真人的习惯,每逢出师打猎,全族的壮丁都要出动。他们每人出一支箭,10个人组成一个小队,由牛录额真指挥。后来由于军队不断扩大,努尔哈赤就规定每300个人设一个牛录额真;每5个牛录为一个甲喇,设一个甲喇额真统辖;5个甲喇为一个固山,设一个固山额真统领,并设两个梅勒额真作为固山额真的助手。每个固山为一旗,由亲王担任统帅,率领7500人,分别用红黄蓝白四色旗为标志,所以也称四旗。                         9、曹操--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                      10、岳飞--岳飞(公元1103年一1141年),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随父亲在农田劳动,体格健壮,臂力过人。

10、岳飞--岳飞(公元1103年一1141年),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随父亲在农田劳动,体格健壮,臂力过人。他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劳作之余师从射箭名师周侗和枪手陈广,练得武艺超群。他勤于读书,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在母亲姚氏的教诲下,岳飞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信念。

2. 淮安淮阴侯

淮阴侯不是官职名称,是一种爵位,通常将韩信称作淮阴侯。韩信(?~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3. 淮安韩候故里

(1)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区的千年古镇河下。

(2)位于涟水的高沟古镇

(3)位于淮阴区的韩侯故里—码头镇

(4)位于涟水的涟城镇

(5)位于涟水的唐集镇

(6)位于淮阴区的鱼沟镇

(7)位于淮安区的钦工镇

(8)位于盱眙的马坝镇

(9)位于涟水的石湖镇

(10)位于淮安区的平桥镇。

4. 《韩淮阴侯庙》

《韩信庙》

刘禹锡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却过淮地吊韩信庙》

李绅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猛虎行》

李白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赠新平少年》

李白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叱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叶如钢《·咏淮阴侯韩信》

韩信将兵多益善,欲超太公展经纶。

汉王欣赐剑斩蛇,萧何乐弹琴知音。

明修栈道欺秦楚,暗渡陈仓惊鬼神。

忍辱念恩真性在,十面埋伏定乾坤。

《韩淮阴侯庙》

袁崇焕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忆淮阴侯韩信》

张志真命运掌控二女中,遗恨未可依蒯通。

能征惯战淮阴侯,落得鸟尽折良弓。

5. 淮阴韩信祠

成都武侯祠、南阳张仲景祠、苏州范成大祠、潮州韩愈祠、淮安韩信祠、西安杜甫祠、汨罗屈原祠、襄樊米芾祠、无锡惠山泰伯、黄歇、李纲、秦观、顾可久祠等等。

6. 淮安韩侯故里

中国2A级旅游景区全名单共926家

列举江苏部分仅供参考:

淮安市楚秀园

淮安市韩侯故里景区

淮安市桃花坞公园

淮安市樱花园

淮安市勺湖园风景区

淮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镇江句容市南山农庄

南京市淳化山田牛奶园景区

南京市龙山上庄园景区

7. 淮阴侯祠堂

这首诗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以来,世人多以这句话来反映一些古代帝王在功成名就后,对曾经跟随自己的一些开国忠臣进行加害的无情与奸诈。譬如越王勾践,朱元璋胡惟庸一案等等,都是这句话的典型重现。

而一生忠义无双的韩信,最后也遭遇了这样的境遇,被吕后和萧何所杀。

韩信死后,后世的很多人对他进行了评价,有人说他是国士无双的人才,也有人说他自视清高,不知回转。其中评价的最透彻的,还属这两句诗: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两句诗写于韩信墓前的祠堂中,虽只有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一生,被誉为是神来之笔。

首先是“生死一知己”:

这里的“知己”很显然,说得就是汉朝初年的另一个著名人物萧何。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但在项羽麾下却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便投奔了刘邦。

起初刘邦也并不看好他,只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气愤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追到韩信后,萧何极力向刘邦举荐,最终才使得韩信得到重用。当然,韩信也没有让刘邦失望,一路定三秦、战彭城、东灭赵、继灭齐,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晚年的刘邦开始变得多疑,害怕自己百年后政权旁落,再加上有人诬告韩信有谋反之心,便用计生擒了韩信。后来又念他有功在身将其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自知刘邦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便私下与陈稀相约,密谋造反。不料却走漏了风声,被吕后所知。吕后同萧何商议,让萧何假借陈稀已死,将韩信引诱到长乐宫,然后将其残忍杀害。

这就是“生死一知己”,也被人们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下半句的“存亡两妇人”分别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韩信投军从戎前家里一贫如洗,经常食不果腹,只能到淮阴城下以钓鱼为食,可垂钓技术太劣,连着好几天都未钓上一条。眼看就要被饿死时,一位正在河边漂洗的老人将自己带来的饭菜给了韩信。

韩信觉得这位老人是个大善人,便每天在河畔边等着老人的施舍,并扬言迟早要回报她。老人听了这话后,对韩信厉色训斥道:“你每天只知混吃等死,何时才能有出息,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根本没指望你来报答。”

8. 淮阴侯祠在哪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垂钓名人,有着众多生动传奇的因为垂钓而出山故事。

一、最伟大的垂钓思想家——宋玉

宋玉,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好辞赋,相传是屈原弟子,为屈原之后最伟大楚辞辞作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楚辞甚多,最早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载有作品16篇,今多亡佚。今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争议颇大,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

相传为宋玉所作的《钓赋》构思巧妙、思想深刻、语言华美,堪称天下奇文。宋玉和登徒子共同向元洲学习垂钓之术,之后去拜谒楚襄王。登徒子极力赞美元洲钓术之高明,称之为“天下之善钓者”。宋玉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楚襄王便问宋玉何人才能称为善钓者。宋玉于是便慷慨陈词,发表了一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精妙绝伦的议论:“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竹,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蚓也。”“昔尧、舜、禹、汤之钓也,以贤圣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其钓易见,王不可察尔,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南面以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群生浸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均矣;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若夫竿折纶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今察元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乎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鳊,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最后又乘机借垂钓讽谏楚王:“王若见尧、舜之洪竿,摅禹、汤之修纶,投之于渎,沉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其为大王之钓,不亦乐乎?”楚王心悦诚服。

宋玉将垂钓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巧妙结合起来,将治国比喻为垂钓,并巧妙地解释了尧舜禹汤等圣贤得天下与夏桀商纣等暴君失天下的原因,最后又讽谏楚王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重用贤才以保有天下。宋玉《钓赋》无疑是古今中外所有关于垂钓的文章中最出色的一篇。《钓赋》将垂钓政治化、哲学化,无疑大大提升了垂钓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见,宋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垂钓思想家、哲学家。

二、最伟大的垂钓政治家——姜子牙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说的便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今天河北省南皮县城和陕西省宝鸡市东渭河的磻溪河畔还有姜太公钓鱼处。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曾辅佐殷纣王,并多次劝谏纣王改邪归正,可殷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要追杀他。姜子牙不得不离开朝歌,后来来到磻溪隐居。他之所以选择磻溪,是因为磻溪临近周王朝的首都且是他心目中明君——周文王经常经过之地。在隐居的这段日子里,他经常在渭水磻溪边钓鱼。

为了引起人们特别是周文王的注意,姜子牙采用了空前绝后、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垂钓方式。他常坐在溪边的一块巨石上,悬三尺无饵直钩于水面之上,并说:“负命者上钩来!”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虾与鱼,只钓王与侯。”显然,姜子牙的这种旷古未有的垂钓行为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钓的确实不是虾与鱼,他是在钓周文王,钓王与侯,钓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钓自己的前途与命运。他的这一反常举动很快引起周围人和周文王的注意。最终周文王亲自请他出山并重用了他。他这才得以辅佐文王伐纣成功并在治理齐国方面颇有建树,从而建立了旷世奇功。

姜子牙显然不是那种甘愿老死山林的隐士,而是积极入世的贤人、有志于经邦济世的国士。他的垂钓行为实质上是一次毛遂自荐行动,只不过和毛遂相比显得委婉含蓄一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垂钓成就了姜子牙,同时姜子牙也成就了垂钓。如果说宋玉从理论上让垂钓具有了一定政治色彩的话,那么姜子牙则从实践上让垂钓具有了更深刻、浓厚政治色彩。姜子牙让垂钓成就了一个政治神话,后人永远无法复制、无法企及。

三、最伟大的垂钓军事家——韩信

江苏淮安市萧湖湖畔的”韩侯钓台”,相传是西汉著名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钓鱼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年时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一时却难找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常受人白眼。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已到吃午饭的时候,他却还没有地方可去。他已饿了几天了。这时一位善良的洗衣老人看见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菜拿出来分给韩信吃,这样一连持续十几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以后一定要厚报这位老妇人。老妇人听了这话后不但不领情,反而生气地说:“我岂是贪图你的报答,只是可怜你罢了!你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竟不能自食其力,不是可怜又是什么?!” 韩信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念念不忘,被封为“淮阴侯”后,派人四处寻找漂母,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漂母分食”的典故。

韩信受漂母之恩欲以涌泉相报,实属人之常情,并无不妥。漂母不领情是假装的、是有深意的,她只是想激励韩信奋发图强建功立业而已。韩信当然明白此理。

韩信垂钓的动机是什么?也许是钓几尾鱼以充饥,因为他当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忍饥挨饿,并不是没有此种可能。也许是效仿姜子牙以垂钓钓明主、王侯,因为他当时怀才不遇,确实有这种可能。但他太不幸了,这两样他一直想要的东西却一个也没钓到。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缺他却意外地钓到了自己缺乏的母爱。韩信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缺乏父爱与母爱。漂母虽非其生母,但对他的无限关爱与呵护,确实让韩信感受到久已失落的母爱。漂母不仅供给他饮食,还激励他发愤图强。韩信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或许确实与漂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最伟大的垂钓隐士——严光

严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光武帝即位,严光坚辞不仕,携妻子梅氏回富春山隐居,耕田钓鱼终老林泉。后来齐国有人向刘秀报告说富春江有人披羊裘垂钓。刘秀怀疑那人是严光,于是便派人去请。前后请了三次才将他请到洛阳。哪知最后他又回去隐居了。今浙江富阳、桐庐两县境内严光遗迹有严陵濑、严子陵钓台等,余姚有严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桥、客星庵、高风亭、"高风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钓台的碑文中,记载着这位不慕富贵、不媚皇帝的隐士,曾把脚搁在皇帝肚子上睡觉的逸事。刘秀想以昔日同窗的友谊打动严光,两人共床而卧,抵足长谈。严光睡后把脚搁在了皇帝身上,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入奏,说昨夜有客星侵犯帝座。 这纯属迷信,你尽可一笑了之。客星亭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建造的。 严光抗命王莽新朝、不事故人刘秀的高风亮节颇受后人推崇,宋范仲淹便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

相传后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过严子陵的钓台,便题一首诗说:“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这真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但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又有人对他提出极其严厉的批评说:“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这是何等严格苛刻的要求!他是说,严子陵反披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故意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来找他,以此作为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当时只着一般渔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钓鱼,谁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这样以来,当皇帝的同学刘秀岂不是永远也无法找到你了吗?因此他批评严光是有意作秀以求虚名,而非真隐之人。这显然是求全责备。

如果按照这种严格要求隐士、高士、处士的标准来讲,凡是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人世所知的人物全都一无是处了。宋代的大诗人陆放翁便说过:“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平庸一生,名不见于乡里,终与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事实上,从严光的个人品行和一生行迹来看,严光并非沽名钓誉之徒,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士,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陶渊明式的隐士。如果他真有名利之心,他不会一二再、再而三地拒绝刘秀的征召,并且最终也没出来做官。君不见,姜子牙、诸葛亮、卢藏用等人就禁不住别人的一再邀请最终出山。

如果从个人品行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值得肯定的。但若从个人的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做法则是不值得提倡的。严光身处“光武中兴”的治世,怀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世用,实在可惜。这也是刘秀屡次征召他的原因。如果像严光这样才德兼备的隐士都肯出来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那么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更快的发展。尽管隐居是个人自由,尽管保持个人品格高尚也很重要,但若和“为国为民”这样的千秋大义相比,他们仅是“小义”而已。二者孰轻孰重,自不待言。

9. 淮安区韩信祠

韩信见漂母是第80集,为了报答当年一饭之恩。电视剧《楚汉传奇》由高希希执导,汪海林、阎刚编剧,陈道明、何润东、秦岚、段奕宏、李依晓、杨立新、孙海英主演。

《楚汉传奇》是由博纳影业、北京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希世纪影视、湖南广播电视台联手安徽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的80集史诗电视连续剧。讲述的是秦始皇猝死,奸臣弄权,秦二世继位,残暴不仁,滥征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云际会之际,各英雄豪杰,烽起八荒,纷纷下海,群雄逐鹿中原。《楚汉传奇》于2012年12月28日在安徽卫视、天津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四大卫视首播,并于2013年2月11日在广西卫视二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