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保护海洋环境手抄报(保护海洋环境手抄报内容)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07 18:21   点击:27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保护海洋环境手抄报内容

1、首先,在纸上画上大海和沙滩。

2、拟一个和“溺水”相关的标题,如:“防止溺水”,在留白的部分写上标题。

3、接下来,画上一个游泳圈和一个笔记本用来写内容。

4、在左下角的沙滩上画一颗椰子树装饰

5、最后,给大海和沙滩添加一些海星和贝壳装饰,就完成啦。

2. 保护海洋手抄报 爱护环境

1.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2.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3.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4.珍惜资源永续利用

5.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

6.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

9.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

10.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12.保护环境山河美持续发展事业兴

13.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14.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5.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16.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7.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8.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19.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20.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21.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22.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3.保护蓝天碧水。

24.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25.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26.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7.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8.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29.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30.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3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32.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33.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34.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35.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36.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37.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38.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39.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40.让呼吸在绿色中流畅,让土地在根系间凝聚!

41.今天你吃了森林,明天沙漠就会吃了你。

42.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43.人受伤时,你会流下泪水。树受伤时,天将再不会哭。

3. 保护海洋环境手抄报内容怎么写

导弹防御体系的建立是政治上的需要,这样可以提高人民的心理依赖感,能很好的提升民族自信心;海上的钢铁长城建立是肯定的,在这个能源主导世界发展的时代,大海成了各国的必争之地,如果中国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那是必须强大海军的。

4. 保护海洋环保手抄报内容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5. 保护海洋环境手抄报内容简单

1、小草正睡觉,请你勿打扰。 

 2、不要让空气成为隐形杀手!! 

 3、地球—“母亲”难堪,人类—“儿女”惭愧。  

4、小草刚钻出地面,请自觉保护弱小。  

5、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她。 

 6、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后代,请保护环境。 

 7、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环境。 

 8、环保行为,处处体现,文明整洁,大家坚持。  

9、保护蓝天碧水。 

 10、斩断飞向天空的“黑龙”,拥有湛蓝的天。  

11、地球妈妈需要你我的细心呵护。  12、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13、是水哺育我们,是空气给我们生命,是地球给我们灵魂,难道我们要恩将仇报! 

 14、陆地、天空、大海,我们都要保护。  

15、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16、科技发展无限好,只是地球太难堪。  

17、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18、请高抬贵脚,听,小草在哭泣!  19、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  

20、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6.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手抄报

答:哈哈,告诉你一个秘诀!手抄报呢标题写大一点,可以写得有创意一些,图画大一点,涂颜色时可以融入字体!!

然后,上网找有关手抄报主题的内容,比如海洋!你可以搜现在海洋的污染有多少 海洋占地球的多少 海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

7. 保护海洋环境手抄报内容的文字

1.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2.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3.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4.珍惜资源永续利用

5.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

6.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

9.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

10.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12.保护环境山河美持续发展事业兴

13.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14.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5.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16.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7.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8.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19.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20.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21.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22.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3.保护蓝天碧水。

24.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25.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26.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7.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8.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29.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30.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3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32.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33.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34.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35.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36.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37.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38.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39.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40.让呼吸在绿色中流畅,让土地在根系间凝聚!

41.今天你吃了森林,明天沙漠就会吃了你。

42.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43.人受伤时,你会流下泪水。树受伤时,天将再不会哭。

8. 保护海洋环境的手抄报内容

 内容1(知识):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三、历年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 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内容2(作文):  走进大森林,我们可以体验到树木苍翠、飞禽走兽的生机勃勃。  走进溪流河川,我们可以分享到鱼翔浅底、水流湍急的乐趣。  走入大山,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山青翠、奇石嶙峋的壮美。  溶入大自然,我们感悟到的是清新,是流畅,是平静,还有“自然”。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它带给我自然的感觉。它没有城市的矫揉造作,“天然去雕饰”的一切带给人的都是脱俗的自然感觉。  自然的感觉往往可以消除人们的勾心斗角、互相猜疑、互相算计等“文明弊病”。惟有在自然中我们才能完全敞开胸怀,还一个真我,因为“水往低处流”的永恒不变给予我们安全感。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需要一股自然之风,拂去社会“机器”的油污和人们心灵上积淀的尘灰。走进大自然,你就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卸去所有的“压力”,自然的感受会使你完全放松,享受一顿心灵的美餐。  曾经见过多少世俗污浊的双眼,里面又隐藏了多少深不可测的内容。我喜欢动物的眼睛,一双清澈可爱的眼珠让人无比轻松畅快。然而我只能从小孩的眼睛中得到同样的感觉。其实我们不必刻意去掩饰些什么,因为我们也只不过是一种高等动物而已。或许是城市的喧嚣使我们迷失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有一条真理——人类、大自然,大自然、人类。或许只有在投身于大自然之后,我们才能领悟到——我们并非大自然的主宰。  我们都应该将大自然的“自然”之气贮存在心中,这样才不会迷失,不会仅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破坏与我们共处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大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感悟大自然,我得到了许多。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改造自身以适应自然呢?  面临将要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我们人类应当反思一下,15%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即将灭绝是否与我们肆意改造大自然有关呢?感悟大自然的“自然”,我们应当知道答案。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