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高度差(海洋落差能是海洋能吗)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25 03:28   点击:10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落差能是海洋能吗

地球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论面积数太平洋和大西洋占地最广。

从宇宙中看,地球七成以上是海洋,四个大洋通过一系列海峡直接沟通,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反而犹如孤岛。那么区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地理标志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南北美洲。如果不是横亘在两大洋之间的陆地,太平洋和大西洋就是同一片水域。

从德雷克海峡往南是南极洲,往北是拉丁美洲,沿着巴拿马地峡一路向北是北美洲,再往北就是北冰洋。所以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只有靠近南极的德雷克海峡。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海运船只可以从这个大洋直接进入那个大洋。但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无论是巴拿马运河还是德雷克海峡,两洋交汇处不仅泾渭分明,而且整体上还存在约50厘米的高差。

说到这里,可能牛顿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水不是流动的液体吗?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水确实是流动的液体,太平洋和大西洋也绝非水油互不相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实则另有原因。如果我们在桌面上放置一个盛水的杯子,然后推着这个杯子向前滑动,原本水平的液面会发生什么?会看到水因为惯性而流向后方,结果就是液面后高前低。

同样的道理,地球也在自西向东运转,太平洋在大西洋的西边,那么太平洋的水面整体比大西洋高出50厘米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者,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流经两地的洋流。美洲两岸各存在一个世界知名的寒流和暖流,大西洋这边是起源于墨西哥湾,途径弗罗里达,最终沿美国东岸北上的墨西哥暖流。该暖流力量强大,源源不断地把加勒比海的海水带往别处,而太平洋这边则是强劲的秘鲁寒流,把水从远处带至巴拿马运河西侧。

但这仅仅能够解释高差的存在,两洋交汇处互不相融,甚至水的颜色都形成泾渭分明的态势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归因于两边水的密度了。大西洋蒸发量大,海水的盐度相对较高,而太平洋刚好与之相反,这里雨量充沛,又是世界第一大洋,因而盐度低、颜色浅。其实无论是太平洋还是大西洋在人类的航海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细微差别既不会给当地渔业造成任何恶果,也不会给海洋生态带来不良影响,人类对此也就见怪不怪了。

2. 温差能属于海洋能吗

海洋一边冷一边热,是海洋温差。海洋温差形成的原因是太阳能,海洋温差能也叫海洋热能,海洋中上层水温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被称为海水温差能。

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60%透射到了一米的水深处。有18%能够到达海面以下十米的深度,少量的太阳辐射甚至能透射到水下100米以下的深度。

海水温度随水深而变化,一般深海水区大约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海面到深度约为60米左右的地方,称作为表层,该层海水一方面吸收着太阳的辐射能。一方面,受到风浪的影响使海水互相混合,这一层海水温度变化比较小,水温大约在26-27摄氏度。

第二层水深是从60米至130米,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加深而急剧递减,温度变化比较大的成为了变温层。

第三层深度是在300米以上。这层海水由于受到从极地流来的冷水的影响,温度降至4摄氏度左右,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存在着2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是巨大能量的来源。

3. 受海洋影响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极值一般比大陆后延1个月,如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在高纬地区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海洋性气候

③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④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这种气候对植物生长并不有利。

4.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希腊半岛多山,连绵不绝、山势陡峭的山脉将陆地阻隔为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为后来形成一系列“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城邦国家的政治格局有重要影响 平原的缺少与土地的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季风气候则有利于种植葡萄和橄榄,因此,通过海外贸易换取粮食成为维系希腊人生存的基本途径 而环海的位置、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良港则为航海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希腊人也在征服大海的过程中铸就了勇于开拓、乐于求索的民族性格

5. 关于海洋的一些问题

“江”的最初本义是指:长江,如同“河”是指黄河。江河的区别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① 地域上的区别(南“江”,北“河”) 比如中国南方的河流多称为“江”,例如:长江、珠江、钱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漓江、丽江、九龙江等等。可见南方人一般习惯把河流称之为“江”。 北方的河流人们多称为“河”,例如:黄河、淮河、渭河、经河、洛河、汾河、青河、辽河、饮马河、沁河、柴达木河、塔里木河等等。可见北方人习惯把河流称之为“河”。 人们对江河名称上的划分区域和传统南北划分略有不同 西藏、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浙江(含)以南多称“江”,以北多称“河”。这是南方北方对河流命名习惯上的区别。

② 规模上的区别(大“江”,小“河”) 虽然有地域的大致划分,但凡事没有绝对。人们在对河流命名时也会根据河流的大小规模来区别称之为“江”或“河”。 我们看看例外:北方的嫩江、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南方有象浏阳河之类的河),这些河流在北方被称为“江”,而这些“江”的共同之处在于长度、流量、流域,规模上是较大的,所以除了地域对河流命名的习惯外,人们通常会把一些小的河流称为“河”,而对于大一点的“河”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江”。 什么是“海”?在现代人观念里,是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但在古人的认识里,类似于海的大湖也叫做“海”,“里海”、“青海”、“洱海”之类称名传承至今。“海”是广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称具有“大”或“多”的意义特征的事物:可称“连成大片的很多同类的事物”,如“人海”、“火海”之“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气“,如“海碗”、“海量”、“夸下海口”之“海”。值得注意的是,“海”还可以表示“国外的“,如“海棠”、“海枣”之“海”。与此相应,“海内”指中国之内,“海外”指中国境外,“海关”则是设在国境上的国家行政监督机关。显然,“海”的这种用法表明,人们似乎把“海”看成了中国与外国的分界线。这种奇特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浏览一下“海”的历史。 “海”曾经是方向的代名词,古书中有“四海犹四方”的说法。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所以可成为方向的名称。古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空间概念,答案可以从古人对于“海”字的声训中求得:“梅者,晦也。“"海者,晦暗无知也。”古人声训,意在揭示词语的得名因由。所以以“晦”释“海”,实际表明了这样一种历史事实:由于缺乏航海能力,先民面对茫无际涯的大海,唯有望洋兴叹而不得知其详,更不了解大海之外另有新大陆,所以便将它视为天下的尽头了。 华夏先民以为自己所居的黄河流域中原一带为天下的中心,故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而中国四周的异族则被认为处于大地周边,因为他们近于海,所以也被称之为“海”,古书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的说法。这样一来,“海”就很自然成了“中国”的界限;“海内”、“海外”等一系列词语,实际上都是古人透过其有色眼镜来看“海”的观感表述。 什么是湖?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於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