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未来会出现的海洋有哪些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1]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1]2. 地球未来会出现的海洋有哪些生物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8月24日发布的一份研究结果,地球上共生存着870万种(正负误差130万种)生物物种,包括650万种陆地生物和220万种海洋生物。 这一数字是目前可以提供的最为精准的数字。 环境署表示,870万是通过一种先进的和有效的分析技术得出的数字, 它显著缩小了之前对这一数字的评估。
3. 地球未来会出现的海洋有哪些变化
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
原来,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说来,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紫光的波长最短,反射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学实验证明,原来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见的,人的眼睛对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对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视而不见,相反,人的眼睛对蓝、绿光却比较敏感。
海洋绝大多数是蓝色的,如果海水中悬浮物质比较多,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大海的颜色就不再是蓝色的了。如我国的黄海,它是古代黄河的入海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流入海中,把蓝色的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的黄河改向渤海倾泻,但黄海北面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加上它要承受淮河、灌河等河流注入的河水,所以海面仍然呈现浅黄的颜色。
在印度洋西北部,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是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海里生长着一种红褐色的海藻,由于这种海藻终年大量繁生,把海面染成一片红色,红海因此而得名。
太平洋东北部的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有血红色的海藻群栖,北部有科罗拉多河在雨季时带来的大量红土,海水呈现一片红褐色,被称为朱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它深人俄罗斯西北部内陆,北极圈穿过白海。白海由于所处纬度高,气候严寒,终年冰雪茫茫,加之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黑海表面有顿河、第聂伯河、多鹅河等淡水注入,密度较小;黑海的深层是来自地中海的高盐水,密度较大。上下海水之间形成了密度飞跃层,严重阻碍了上下水层的水交换。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与地中海进行水交换。由于海峡又窄又浅,大大限制了黑海与地中海的水交换,所以黑海深层缺乏氧气,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死亡后的尸体沉至深处腐烂发臭,大量的污泥浊水,使海洋变黑了。加之黑海地区经常阴雨如晦,风暴逞凶,就更增加了黑的感觉。
赤潮也可使海水颜色出现异常。赤潮是一种由于局部海区的浮游生物突发性地急剧繁殖并聚集在一起的现象。赤潮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看引起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是什么种类。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呈粉红色或砖红色,由某些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或褐色,某些硅藻赤潮则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另外,由于太阳时而隐没在云层之中,时而透过云层放出光芒,海洋的颜色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海洋的颜色还取决于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
当然,有时候如果海底有别的生物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如珊瑚礁等。
还有就是被污染了的,肯定是脏的颜色。
4. 未来地球会发生什么灾难
地球2023年灭亡纯属谣言。首先什么叫地球灭亡,有人给定义吗?地球灭亡有几个指标,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称为灭亡。有人说地球爆炸,从内部开始发生大爆炸,地球上的一切动物和植物全部死亡,这也算是地球灭亡。但是地球明年不会爆炸。
其次讲,即使核战争打起来,地球被破坏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不一定会灭亡。
5. 未来海洋会消失吗
科学家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全球各地的珊瑚礁正在呈现出“白化”现象,而珊瑚礁白化,意味着珊瑚礁上的珊瑚虫们大量死亡。它们的死亡,有可能标志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开始。
珊瑚
珊瑚之所以表现出如此斑斓的色彩,其实并不是珊瑚虫们的功劳,而是海藻,海藻们会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能量,而相对应的珊瑚虫可以为海藻提供一定的庇护,所以珊瑚虫和海藻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海藻斑斓的色彩也让珊瑚变得绚丽夺目。
海藻需要在水深不到50米的地方才能生长。而当珊瑚礁长到水面以上时,珊瑚礁就无法生长了,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珊瑚虫不能长时间离开水。所以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虽然广阔,但是适合珊瑚生长的地方比较少。
在过去,珊瑚受到人类的影响较小,但现如今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全球大面积的珊瑚礁呈现出白化现象。
暂时没有出现白化现象的珊瑚礁,情况也不容乐观,科学家们指出,随着高温持续时间的延长,一些不适应高温的珊瑚已经被淘汰出局,而幸存的珊瑚生理机能发生了改变,能够抵御更强的高温。但这并不是好事,原因是幸存的珊瑚品种数量有限,基因多样性减少,一旦外界再次发生环境改变,珊瑚们有可能因此而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