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了解(人对海洋有多大的了解)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8 18:45   点击:9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人对海洋有多大的了解

多少年来,人类就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这个气海就是我们说的大气。它包围着生命的摇篮──地球,吸收了太阳紫外线的大部分,同时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然而人类弄清楚空气的性质、成分,也不过只有百年的历史。空气的组成、性质之所以长期没有被人们发现,是因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当你缺少它的时候,才会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早在18世纪70年代,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就先后通过试验发现并制得了一种气体,就是氧气。但是,由于两位科学家受到当时流传的错误理论“燃素”学说的束缚,没能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理解,错过了发现空气成分的机会。

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空气成分的实验研究,他的密闭容器中加热少量汞,部分变成红色粉末,此时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拉瓦锡对剩余的4/5气体进行研究,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维持动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燃烧。

他给它命名为“氮”

2.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了解有哪些

一、琵琶鱼的学名是鮫鱅,这种鱼一般在海面以下2-500米深的海底处生活,它的外形十分奇特,身体多为圆锥形,头则比较大,嘴巴有大量的尖牙,身体柔软而且没有鱼鳞。其头部有肉装突起,形状类似灯笼,而且可以发光,所以又叫灯笼鳐鱼的种类众多,在全世界的大部分水区都有,体形差异也比较大,小的只有50厘米,大的可达8米。这种鱼-般都生活在海底,身体为扁平的菱形,胸鳍看上去就像- -对翅膀,眼睛突出,方便它们观察周围的事物。

二、水滴鱼很少被人类发现,因为这种鱼生活在1200米的海底。它的全身呈凝胶状,长度在30厘米左右。它没有鱼鳔,因为在那样的深度,鱼鳔无法有效工作,为了让它可以保持浮力,它的身体构造也和一般的鱼类不同,其密度比水要小。

三、后肛鱼是一种深海鱼类,它的体长在10厘米左右,这种鱼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部裸露,尾鳍分为两部分,身体为褐色,眼睛黑色。为了适应深海的环境,它的眼睛很大,可以捕捉到微笑的光芒,从而有利于捕食和逃脱。

3. 人类对海洋生物了解多少

目前科学界没有发现证据表明海洋中存在人类文明。人类文明主要发展于陆地上,而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居住和文明发展来说是相对困难的。

尽管人类在海洋中进行了一些活动,如渔业、航海和海洋资源开发,但这些活动仍然是基于陆地上的文明社会所建立和操作的。我们使用船只、潜水器和其他工具来探索和利用海洋,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海洋中存在独立的、与陆地上的人类文明相媲美的文明。

虽然我们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有一定了解,并且在某些区域部署了海底电缆和观测设备,但在广阔的海洋深处,人类的探测和活动仍然受限。因此,关于海洋中是否存在未知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这样的假设。

4. 人类对海洋的破坏关于鱼类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1)渔业捕捞过度和海水养殖管理不善。海洋捕捞产量的迅速增加是机动渔船大量增加的结果。但是,逐年增长的捕捞力量主要集中在近海渔场,造成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优质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个体也趋向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小杂鱼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有些地区的海水养殖业管理不善,出现了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的倾向,如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造成海水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量采捕饵料生物,使部分滩涂贝类大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食物链;等等。

(2)滩涂围垦和填海造陆夺走了大片海洋生境。沿海滩涂大量围垦和人工填海造陆等,不仅使许多海洋动物失去了大面积的栖息地、产卵地、育苗场、索饵场

5.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了解是什么

海洋中的鱼类

我们把栖息于海洋水域的鱼类叫做海洋鱼类。海洋鱼类在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海水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中都有分布。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促成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生活方式相同,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的特点: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鳃,鳍状的便于在水中运动的肢体,能分泌黏液以减少水中运动阻力的皮肤。此外,在体形结构、繁殖生长、摄食营养、运动等方面都有其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海洋鱼类吧,看看它们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共性!

<

6. 人类对海洋的态度

礁石不仅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更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微笑,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礁石》写于1954年7月,时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之际,百事待兴。但中国面临的困难却难以消失,不说那“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单就经济建设来看,困难,打击就没有间断过。

中国人民在这样一个的新历史时期,与战争时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

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

“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

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艾青诗选·序》)《礁石》正是应时而生,它实实在在地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7.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了解和看法

在广阔的海洋里,鱼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层也是千差万别。海洋鱼类根据它们自身的需求和身体的适应性会选择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层生活。有些鱼类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海洋上层的浅水区或水面附近,有些鱼类则喜欢生活在没有阳光照射且接近底层甚至是海底以及海底的泥沙之中。渔业专家往往会根据鱼类分布的水层及深度,将海洋鱼类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它们所栖息的海洋环境竞出奇地相似,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

中上层鱼类

海洋按平面可以划分为远洋区、浅海区和潮间带。海洋的中上层鱼类的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鱼儿在海水中游泳时受到的阻力小,因此这些鱼类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的中上层鱼类,例如金枪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蓝点马鲛、东方旗鱼等都是游泳速度较快的鱼,它们的背部呈蓝黑色,与远洋区海水的颜色一样,腹部颜色较淡。浅海区的中上层鱼类的背部颜色与浅海区的海水一样呈灰黑色,腹部为银白色。

典型代表为玉筋鱼,会飞的燕鳐也常在浅海区活动。在海洋的潮间带,海水由于受降雨、潮汐及陆上注入淡水的影响,温度、盐度的变化较大,因此大部分鱼类都属于广温性和广盐性,而且有的鱼类可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典型代表如弹涂鱼,它除能在水中游泳外,还能靠吸盘和发达的胸鳍跳跃,有的甚至可以爬到红树林的枝头上去捕食昆虫,被称为“会爬树的鱼”。在潮间带,黑色鱼类一般生活在岩石间,绿色鱼类多生活在颜色较浅的海藻间,橄榄色鱼类常在马尾藻间出没,赤色鱼类则可在红珊瑚礁间找到。

中下层鱼类和深层鱼类

中下层鱼类通常指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内的鱼类。浅海海底常可分为岩礁与泥沙海底。黑鲷、真鲷等就常生活在多岩礁的地区,而皱唇鲨、鲟鱼、扁头哈那鲨、扁鲨等,它们的嘴都在头的下部,常在泥沙质海底觅食。分布在水深超过200米的深层鱼类常被称为深海鱼。人们把水深200~3000米称做半深海,把水深3000~6000米称做深海,而把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沟称做超深海。深海光线昏暗,食物匮乏,水的压力大,故深海鱼类的形态比较奇特。

深海鱼类的色彩一般都呈银色、黑色或紫黑色。如生活在半深海环境中的巨尾鱼、后肛鱼,因为它们长着望远镜式的眼睛,可充分利用微光来搜寻食物。再如看上去好似有头没有尾的翻车鱼,头重尾轻,常会潜到半深海生活,有时它们也会跑到中上层海面上缓慢游泳,随波逐流。因为它们身上长着发光的鳞片,所以,当它们游动时,身上的鳞片就会闪闪发光,故被人们称为月亮鱼。许多深海鱼会发光,烛光鱼身体两侧有多排发光器,像一支支蜡烛,可作为异性互认的标志。

许多深海鱼的眼睛都已退化或埋于皮下而失去视力,于是它们常用触觉器官代替视觉器官,如深海盲帚鱼,其鳍条延长似扫帚。巨喉鱼和囊咽鱼常会张开巨口过滤海水以获得食物碎屑。在近万米深的海沟环境中,哪怕只是指甲般大小的面积都要承受近万牛顿的压力,即便如此,生活在那里的鱼类却依然自由自在。法国“阿基米德”号的考察人员在勘察近万米深的海底时,曾发现几十条3-4厘米长的小鱼在该海沟自由游荡。小小生命能在如此的高压环境中生活,不能不令人惊奇。

底层鱼类

典型的底层鱼类身体扁平,背部为灰黑色,常贴附在海底,这样有助于隐蔽和保护自己,如赤魟、孔鳐、鲅鲸、比目鱼等。鲅鲸的背鳍特化为一根“鱼竿”,竿端还有“诱饵”,似蠕虫可动,过路的鱼虾以为是可食之物等吞入后再想脱身已不可能了,这时鲅鲸就会一口将其吞入肚中。比目鱼则会将全身都隐埋在海底的泥沙中,仅仅露出双眼静候食物的到来,遇有可食之物便会跃身捕捉。比目鱼的体色还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还有些鱼如毒鈾,常模拟周围环境而形成拟态,而绿鳍鱼的胸鳍常有游离鳍条,可在海底爬行和寻觅食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