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工干预海洋内波(海洋内波研究意义)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8 22:14   点击:21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内波研究意义

风的形成是因为水和沙石的比热不同而形成的,水的比热大,沙石的比热小.白天由于水的比热大,沙石的比热小,所以水的温度低沙石的温度高,气流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白天的风叫海风,同理晚上的风叫陆风. 为什么水面上的风比陆地上的风大?因为海上阻挡风的东西少,而在陆地上,如树,房子都会减弱风力!

因为河面和湖面上比陆地上少遮拦,对空气流动的阻力(摩擦力)小.有的河谷地带,正对著风口,空气一流入河谷,受到约束,流动也会变快.这一切,都会使河边或湖边风速变大.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论白天或黑夜,河边或湖边的风总是比陆地来得大些.

2. 海洋内波对潜艇的危害

“内波”从字面上看,就是发生在流体内部的波动。“内波”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流体密度稳定分层;二是要有扰动源,两者缺一不可。内波既出现在大气当中,也普遍出现在海洋当中。

编辑本段界面内波

  为方便起见,通常用产生于两层密度不同的流体来简要描述内波的各种过程。这种内波又称为界面内波。表面波浪是界面内波的一种极端情况。正如海面与空气之间密度不一样,加上风力的扰动作用,就会出现海面上的狂涛巨浪。在深层当海水因温度、盐度的变化,出现密度分层后,经大气压力变化、地震影响以及船舶运动等外力扰动,就可能在海水内部引发起内波。

内波与表面波的区别

  内波与表面波虽然都是液体波动,但它们又各不相同。空气与水的密度相差近千倍,在海面形成的波浪,它的波动最大值在海面,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到达一定深度就消失了。   海水密度随着水温盐度及压力的不同,通常由上至下密度逐渐增大,形成稳定连续密度层结,密度梯度一般在O(0.001)的量级。在外力扰动下,就会海水内部产生内波,因此海洋内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内波的振幅,一般要比表面波高大得多,从几十米甚至达到上百米;内波的波长,一般有几百米,甚至万米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海水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差异不同引起的。因为同样的外力,使海水内部产生的波动,要比海面上大很多。这种现象用阿基米德原理是不难解释的,犹如在水中抬起重物,比由海面抬到空气中要省力很多。

编辑本段破坏作用

  内波虽不像海面波浪那样汹涌澎湃,但它隐匿水中,暗中作祟,常使人们防范不及,故有“水下魔鬼”之称。内波的破坏力,主要是产生内波的跃层上下,会形成两支流向正相反的内波流。这种内波流可高达1.5米/秒,犹如剪刀一般,破坏力极大。加拿大戴维斯海峡深水区的一座石油钻探平台,就曾遭内波袭击而不得不中断作业,为此,美国英特俄辛公司为其安装了内波预警系统,以保障其安全作业。内波峰高谷深,垂直作用也很大。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大西洋距波士顿港口350公里处突然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事后经过对沉入海底,变成碎片的残核分析判断,下沉的原因是潜艇在水中航渡时,遇到了强烈的内波,将其拖拽至海底,承受不了超极限的压力而破碎,这就是强大内波垂直力作用的后果

3. 海波内能是什么意思

物理对于初三的同学来说,可能是个很难迈过去的坎儿,但是这绝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这60个最容易出错的物理内容,不知道从何下手的同学就先搞懂这60个知识点开始吧!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不变,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与路程不成正比,时间不成反比。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电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具有惯性。

10、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11、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7、求作最小动力,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作法: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长度就是最大力臂。

18、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被研究的点到液体的自由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的竖直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找到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特殊固体可用p=ρgh计算,特殊液体可用p=F/S计算。

19、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0、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物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物—F拉来测。

21、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2、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变化中抓住动滑轮的重力不变是关键。

23、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他们的机械能在减小。

24、机械能守恒时(机械能没有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的能也没转化为机械能),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6、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27、物体吸热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8、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29、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30、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越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比热容大的升温或降温都难。

31、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外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2、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3、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4、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也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的,要特别注意,如:不敢高声语,高指的是响度。小沈阳:“起高了”高指音调)。

35、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36、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的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37、反射和折射总是同时发生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因为都是反射。

38、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

39、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底片是不能动的,所以调整相距是通过伸缩镜头完成的。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0、照相机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1、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

42、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3、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液化,不是遇热液化,自然界这类现象很多)和压缩体积(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

44、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变浅液体压强减小,体积变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温度降低,遇冷收缩)。

45、晶体有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蜡、松香、沥青、玻璃)。

46、六种物态变化。由硬变软要吸热(固→液→气),反之要放热。

47、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两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48、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49、串联和并联是针对用电器与电源的关系。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0、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1、连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片放在接入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合理,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确定,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断开。

52、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3、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表现最为明显。

54、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电压与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大,分得电压大。电阻大的功率也大。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大,电流小,电功率也小。

55、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56、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可用电能表与钟表测用电器实际电功率。

57、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建立联系,公式用的非常多。

58、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59、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是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0、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通电螺线管(安培定则)→电磁铁。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制成了电动机。

魔都中招

4. 海洋内部波

世界上大部分海岸,海水每天都有涨落。

海水的这种涨落叫潮汐。涨潮涨到最高点叫高潮,退潮达到最低点时叫低潮。来时叫潮涨,退时叫潮落。引起海水如此动荡不安的原来是月亮和太阳。地球对地面上海水的引力,比月亮和太阳大几百万倍。所以海水留在地球上,而不会被月亮和太阳吸走。但是,月亮和太阳虽然与海洋相隔甚远,却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板一样吸引着海洋,它能把靠近它们一面的海水吸得鼓涨起来,引起潮汐。潮汐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月球、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对海潮的影响极大。例如,当月亮和太阳与地球成一条直线时,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加在一起,引起不同寻常的海潮。这种海潮称为大潮,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各发生一次。当月球和地球与太阳和地球这两条连线成直角时,引潮就弱,潮差也小。潮差就是高潮时海水面与低潮时海水面的高度差。潮水很低。这种潮叫做小潮。由于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得多,因此,月亮对海潮的影响更大。海浪是海水的波动现象。“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的说法都没有错,事实海上有风没风都会出现波浪。通常所磨拳擦掌海浪,是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无风的海面也会出现涌浪和近岸波,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无风三尺浪”的证据,但实际上它们是由别处的风引起的海浪传播来的。广义上的海浪,还包括天体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等。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无风也起浪。

5. 海水表面波和内波

概念不同。

浪涌是物理术语。

浪涌(electrical surge),顾名思义就是瞬间出现超出稳定值的峰值,它包括浪涌电压和浪涌电流。

浪涌也叫突波,顾名思义就是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本质上讲,浪涌是发生在仅仅几百万分之一秒时间内的一种剧烈脉冲。可能引起浪涌的原因有:重型设备、短路、电源切换或大型发动机。而含有浪涌阻绝装置的产品可以有效地吸收突发的巨大能量,以保护连接设备免于受损。

海浪是地理名词。

海浪(ocean wave)通常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主要包括风浪、涌浪和海洋近海波。在不同的风速、风向和地形条件下,海浪的尺寸变化很大,通常周期为零点几秒到数十秒,波长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波高为几厘米至20余米,在罕见地形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

6. 海洋内波研究意义是什么

潮潮汐和海浪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定义不同,产生的原因也不同 。

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总称潮汐。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气朝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故其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简称固体潮或地潮。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 。海浪通常是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主要包括风浪、涌浪和海洋近海波。在不同的风速、风向和地形条件下,海浪的尺寸变化很大,通常周期为零点几秒到数十秒,波长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波高为几厘米至20厘米,在罕见地形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 。

潮汐和海浪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很早以前东汉的哲学家王允就指出,潮汐现象和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但古人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们才找到了潮汐形成的原因,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引力越小,距离越近,引力越大,所以潮汐的发生与万有引力是分不开的 。

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它包括了风浪、涌浪。在无风的海面,也会出现涌浪与静安浪,实际上,它们是由别处的风引起的海浪传播来的,广义上的海浪还包括了天体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海水密度不均匀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等。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浪波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浪。

7. 海洋内波基础和中国海内波

一个国家的海域界定主要是通过国际法确定的。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海域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1. 领海:根据国际法公认的原则,一个国家的领海通常从其陆地边界或低潮线开始向外延伸12海里(约合22公里)。在领海内,国家享有主权,并有权对外国船只和飞机进行控制和监管。

2. 专属经济区(EEZ):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每个沿海国家都有权划定其专属经济区,从其领海边界或外缘起,向外延伸200海里(约合370公里)。在EEZ内,国家拥有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专属权,包括渔业、能源和矿产等。但其他国家有权在EEZ内的自由航行和飞越。

3. 大陆架:国家的大陆架是指延伸至大陆架边缘的地质延伸,通常直至专属经济区外缘或次生降阶。国家有权在其大陆架上开展资源勘探和开发活动。

此外,国家之间可能根据特定地理、历史或政治因素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对海域的界定进行调整或划分。对于存在争议的海域,各国可能通过外交途径、国际仲裁或国际法庭等途径解决争端。总的来说,国际法及国际协定是界定一个国家海域的主要依据。

8. 海洋内部波动称为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我们这里指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波动,其周期为0.5至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到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到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

海浪是海面起伏形状的传播,是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振动,并向一定方向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波动。水质点的振动能形成动能,海浪起伏能产生势能,这两种能的累计数量是惊人的。

9. 海洋内波产生的原因

海浪是海水的波动现象。

“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的说法都没有错,事实海上有风没风都会出现波浪。

通常所磨拳擦掌海浪,是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

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

无风的海面也会出现涌浪和近岸波,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无风三尺浪”的证据,但实际上它们是由别处的风引起的海浪传播来的。

广义上的海浪,还包括天体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等。

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无风也起浪。

海浪海浪是海面起伏形状的传播,是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振动,并向一定方向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波动,水质点的振动能形成动能,海浪起伏能产生势能,这两种能的累计数量是惊人的。

在全球海洋中,仅风浪和涌浪的总能量相当于到达地球外侧太阳能量的一半。

海浪的能量沿着海浪传播的方向滚滚向前。

因而,海浪实际上又是能量的波形传播。

海浪波动周期从零点几秒到数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从几毫米到数千千米。

风浪、涌浪和近岸波的波高几厘米到20余米,最大可达30米以上。

风浪是海水受到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波动,可同时出现许多高低长短不同的波,波面较陡,波长较短,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片片泡沫,传播方向与风向一致。

一般而言,状态相同的风作用于海面时间越长,海域范围越大,风浪就越强;当风浪达到充分成长状态时,便不再继续增大。

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称为涌浪。

根据波高大小,通常将风浪分为10个等级,将涌浪分为5个等级。

0级无浪无涌,海面水平如镜;5级大浪、6级巨浪,对应4级大涌,波高2~6米;7级狂浪、8级狂涛、9级怒涛,对应5级巨涌,波高6.1米到10多米。

海洋波动是海水重要的运动形式之一。

从海面到海洋内部,处处都存在着波动。

大洋中如果海面宽广、风速大、风向稳定、吹刮时间长,海浪必定很强,如南北半球西风带的洋面上,常的浪涛滚滚;赤道无风带和南北半球副热带无风带海域,虽然水面开阔,但因风力微弱,风向不定,海浪一般都很小

10. 海洋内波概况及对海洋工程的影响

“海中断崖”或者叫“海水断崖”,在本质上是由海水出现密度跃层导致的,当某个区域的海水出现密度跃层时,就会导致附近海域的浮力出现变化,比如浮力骤减,而这种浮力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人造的潜航器,比如像海军的潜艇,就会由于受到的浮力减小而被海水拉到一个超出自身耐压壳抗压极限的深度,从而导致潜艇的艇身破裂,以致沉没等事故。所以,想要知道什么是海中断崖,就要先知道海水的“密度跃层”是怎么一回事?

▲密跃层

那么,什么是海水密度跃层呢?首先,大家都知道,决定海水浮力大小的,其实就是海水的密度,密度大的海水,浮力就大;反之,浮力就小。而海水的密度又和它的含盐量(或者叫“盐度”)与温度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海水的盐度越高,其密度就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即:海水的浮力和它的盐度成正相关的关系;而温度则刚好相反,其他条件不变时,海水的温度越高,其密度反而越小,浮力也就越小,即:海水的浮力和温度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在一般情况下,深层海水的盐度密度变化虽然不大,但是随着深度的加深,盐度变化的总体趋势也是增大的,同时,深度越大,海水的温度也会越低。所以,简单来说就是:海水的密度与深度成正相关,深度越大,密度就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如下图所示,为海水的深度和密度变化对比图:

▲海水深度和密度变化对比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下层海水(深度大)密度要大于上层海水(深度小)密度的,并且这种密度的变化相对连续。而当出现题目中提到的“海中断崖”时,这个时候则是刚好反过来,变成了上层海水的密度要大于下层海水的密度,即海水的密度层出现了不连续且剧烈的跃变,也就是上面说到的“海水密度跃层”。而这种海水密度跃层的出现,对水中的各种人造潜航器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比如对于潜艇来说,在正常情况下,潜航状态的潜艇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是等于它自身重力的,而一旦遇到了由密度跃层导致的“海中断崖”,那么此时海水对潜艇的浮力就会小于潜艇自身的重力,从而导致潜艇因为浮力不足而下沉,而一旦下沉的深度超过了潜艇耐压壳的极限潜深,那么潜艇就会因为壳体破损而沉没。

▲“长尾鲨号”核潜艇事故搜救现场

因此,这种难以预测的“海中断崖”,对包括潜艇在内的水下潜航器来说,一旦遇上可能就是“艇毁人亡”下场,而现实中,因为“海中断崖”而导致的各种事故其实有不少,举个例子,美国海军的“长尾鲨号”核潜艇,于1963年在大西洋距波士顿港口350公里处海域,遇上了因为海底内波运动而导致的“海中断崖”,最终的结果就是潜艇被海水带到了深海沉没,艇上总共129名艇员全部遇难。不过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正常情况下,都是那些温度高、密度小的海水浮在温度低、密度大的海水上面的,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反过来,变成密度大的海水出现在密度小的海水的下面这种反常的“密度跃层”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

1、前面提到的海洋内波运动,当出现海底火深喷发、海底地震等剧烈自然灾害时,这种明显的外力干扰就会使密度分层的海水出现一种内波扰动,而在内波的波谷与波峰之间,就会出现密度跃层;

2、深海地貌出现了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冰冷的下层洋流就会沿着海底的断层面爬升,从而导致温度低、密度大的下层海水出现在密度相对较小的暖流上面;

3、海水温度在短时间内出现剧变,比如地壳运动导致海底出现了热异常,从而使下层海水由于温度骤升而密度变小。

▲海水密度变化的温度-盐度图

因此,有关“海中断崖”的内容到这里基本上就说完了,简单概括一下“海中断崖”就是指:下层海水的密度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小于下层海水的密度,从而导致下层海水浮力变小。其实,所谓的“海水密度跃层”,除了会出现海底断崖这种情况之外,还会出现一种叫做“液体海底”的密度跃层现象,这里也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液体海底”,顾名思义,“液体海底”就是指下层海水的密度因为某些原因骤增,从而导致其浮力增大,使潜艇等潜航器出现“下潜困难”,就好像已经触碰到了坚实的海底一样,所以,这种密度和浮力骤增的特殊情况就被叫做“液体海底”。总之,不管是海中断崖,还是液体海底,归根结底都是和海水的密度跃层有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