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华东船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是五百强企业,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造船和船配制造产业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舟山船厂,总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总岸线5239米,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造船及船舶产品出口企业之一。
集团旗下五大骨干企业:舟山船厂、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舟山大神洲造船有限公司、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和浙江扬帆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年造船能力350万载重吨以上,出口额及自主创新能力列全国造船行业前十强。
2. 福建华东船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是谁
身为镇江人,从没听说过京口科技大学,只有江苏科技大学,所以京口科技大学不是江苏科技大学。1978年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升格为本科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该校原属于造船总公司,为我国造船行业提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3. 福建东南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长兴岛只有个造船基地一中船长兴岛基地。
长兴岛位于上海市东北5公里的长江入海口处,紧邻崇明岛。依长江、濒东海,总面积80平方公里,具有59公里常年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是一块造船宝地。2003年11月18日,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中船长兴岛基地的前期工程开始启动。
长兴造船基地就位于长兴岛的东南端。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岸线长4.5公里,腹地深1.1公里左右,共有3条生产线,1、2号线为民品生产线,3号线为军品生产线。将建立4个大型船坞。其中一号船坞长520米、宽76米,二号船坞长510米、宽106米。特别是3号船坞长达580米、宽120米,面积大约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4个大型船坞都堪称“巨无霸”。
4. 福建华东船厂有限公司怎么样
1993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镇江船舶学院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最全、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10个,本科专业66个。
5. 福建华东船厂地址
沿江而下,
瑞昌有江州联合造船有限公司,江西最大的造船企业
庐山区有东海造船,在新港镇
星子县有银星造船,这是九江市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
湖口有华东船业(貌似还没投产),江新同方造船
彭泽有翔升造船(银星的子公司),福鑫造船,顺远造船(后两个还没投产)
都昌有个都昌造船总厂,不过好像规模不大
以上基本就是九江所有的有点名气的造船厂了
6. 福建华东船厂有多少员工
专业全称:船舶与海洋工程因为是同学院兄弟专业,有所了解。归属于石油工程学院,总体上还是有些偏向的石油(所修课程里有钻井和采油)华东的船舶没什么优势,排名也不太靠前。今年形势好,就业的也是五花八门,船厂油田还有转行的
7. 福建省华东船厂
海西建设成效比较明显 在此次“海西经济与资本市场论坛”上,福建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叶飞文认为,经过几年的持续经营,海西建设成效比较明显。 叶飞文指出,在中央文件和近年的政府工作汇报里,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除原则通过了关于福建开发海西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进一步突显了海西在全国发展布局中的地位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作用。
首先是发展势头不断持续,海西经济总量增长连续七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其次是海西经济发展内涵有所提升,涌现出一些品牌。
高速路、铁路、港口建设加快,设施趋于完善;
第三,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三大需求拉动比较协调,投资规模到5000多亿元,增长22.3%。进出口规模达858亿美元,居全国第七;
第四,发展成效较为明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8万元人民币,居全国第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6156元,居全国7位;
第五,闽台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率先进口台湾水果,率先建立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入岛举办文化交流。
还有就是经贸交流正在扩大。去年产业对接进一步加快,闽台合作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新批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厦门商业银行成为首家台湾金融机构牵手的大陆银行。
重点推进三大产业 本次“海西经济与资本市场论坛”上,在“如果发改委来定位海西经济区,对海西经济区做一个品牌化的产业或是定位规划的话,您觉得重点会发展哪个产业?”
这个问题上,叶飞文回答:“我们主要突出的是对台政策,我们在三大产业,即机械、电子、石化上面是大力推进的。”
叶飞文指出,海西将加快中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沿海能源基地建设步伐,调整好国家产业调整论证和实施方案,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推进重点港湾和产业供需项目建设,在大型石化石油储备等敏感重大项目上加大工作力度,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沿海人员基地的建设。
石化将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我们要建设大型石化基地,在建成福建液化汽化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二期工程的建设。
在泉州中化500万吨炼油重油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化1200万吨炼油项目,推动石化产业继续形成。
电子信息产业将不断提升研发技术、档次和附加值,做强、做大沿海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福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厦门等一批特色的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
基建产业将初步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厦门重工、马尾造船、华东船厂等基地项目建设,推进福州、漳州、福安等现有修造船企业升级,建造海西修造船基地;继续深化与国内外大型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进一步推动晋江、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力争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争取每年增长速度高出全国水平1%—2%,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海西经济区的前景,叶飞文如此解读。 叶飞文介绍,为发展海西经济区,计划形成闽台合作区,全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方面工作。在目前的合作基础上,通过细化落实中央政策,按照“同等、优先、适当”原则,加强对台资企业的融资,建立与台湾行业协会企业的对口机制,已达成共识的项目应该抓紧实施,力争新批泉州台商投资区,建立区域性物流金融等服务中心,建成海洋西岸港口群。沿海重大港湾将规划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建设一个比较现代化的邻港的工业区。 叶飞文表示,海西资源开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周边地区合作将不断深入。当前应重视中央政策这个有利机会,充分发挥好对台优势,通过先行先试国家有关对台政策和改革措施,吸引承接台湾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向海峡西岸转移,有效扩展两岸在产业对接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的深入合作空间。
通过妈祖文化、闽台文化等纽带,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的知识性对接和深入融合,增强两岸文化共识,共同建设中华海峡文化,实现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在更广更深领域和层面上的共同传承。 通过加强两岸交通网络的对接,尤其是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这种对接,逐步形成两岸对接的交通网络,使西岸和东岸共同构成通向西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展望未来,构建惠及两岸同胞的海峡经济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区。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国务院进一步提升对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视程度,对海西经济区的未来发展而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认为,国务院加大对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支持福建省的经济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尽快恢复;二是顺应当前两岸关系持续向好的大趋势,扩大两岸经贸合作空间,为两岸经济的深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海西经济区建设将带来五种类型的投资机会。海西经济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较长的时间跨度意味着其中的投资机会也将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根据海西经济区建设的进度和受益程度,未来该区域至少存在五种类型的投资机会。 第一类,海西经济区的建设进度提速,原材料等上游产业及工程机械等行业将会首先直接受益;建议关注三钢闽光等; 第二类,政府对金融业的扶持以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房地产业则在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下启动;建议关注兴业银行、建发股份等; 第三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第一波高潮,带来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厦门港务、厦门空港等; 第四类投资机会则主要存在于重点产业的扶持以及优势产业方面,如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高新技术、纺织服装等行业;建议关注三安光电、法拉电子、福耀玻璃、金龙汽车、片仔癀、厦门钨业、七匹狼、浔兴股份、众和股份等; 第五类,区域经济建设初现成果,日常消费、商业贸易、可选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投资机会显现;建议关注东百集团等
8. 福建华东船厂有限公司电话
沪东造船厂的前身为英商爱立克·马勒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创建的“赉赐洋行”,主要业务是经营进出口贸易、船舶代理等。民国17年(1928年)为扩大经营范围,开设了马勒机器造船厂。
建厂初,无固定厂房,仅在船上用1台焊机、几个焊工进行流动性修补业务。民国22年开始在上海复兴岛江边三角地建造厂房,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职工60余人,主要承担船舶航次修理,其间也造过1艘小船。民国26年,购买上海浦东庆宁寺码头东侧沿江土地14.2万平方米,于次年兴建新厂,并将复兴岛旧厂并入,至民国29年已有工人1000余人,次年6月,职工数增至2000余人。
民国26~30年为发展高峰期。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位于浦东和杨树浦的一批机器造船厂均被日本占领,当时英国尚未向德、日宣战,悬挂着英国旗号的商船在黄浦江内通行无阻,英商爱立克·马勒趁隙大力发展航运和修造船业务。民国26年11月上海沦陷,马勒厂因远离战争而着力发展生产,大发战争财。
民国27~30年共修理大小船舶40余艘,建造55千瓦、74千瓦柴油机拖轮3艘,总产值猛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勒厂进入衰退期。民国30年12月,日军对英商马勒机器造船厂实行军管,没收其财产。不久,日军利用马勒厂的机器设备生产军火,更名为“三井造船所”,成为日军在华重要兵工厂之一。
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马勒机器造船厂仍归英商马勒所有。当时,英商马勒无意重振旧业,马勒公司总部已迁至香港,上海只留几个代理人,除雇用少数员工看管厂房外,迟迟不愿复工。经过工人斗争后,勉强恢复生产,但业务萧条。
上海解放后,马勒厂厂方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抱消极抵制态度,不断向中国政府和职工提出关厂或停薪、解雇的要挟,一面抽走资金,一面借口战争的破坏损失向中国政府提出贷款要求。由于厂方不积极承接业务,造成生产停滞,经济拮据,一度靠出售厂内器材维护局面,濒于破产。
1952年2月,华东工业部通过海森实业有限公司承租了马勒机器造船厂,再由海森实业有限公司转租给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接租后经改组,改名国营沪东造船厂。1952年7月,英国当局非法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的中国航空公司留港资产和《大公报》全部财产,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受权采取相应行动,命令征用英商在沪船厂,马勒机器造船厂也在征用之列。从此,沪东造船厂完全归属国有,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直属船舶工业局领导的造船企业。
民国21年在复兴岛江边建厂时有职工30~40人,厂内设有车床间、木工间、翻砂间和仓库等。民国27年在庆宁寺建成新厂,有码头、船排、办公大楼、机械工场、木工间、木模间、电气修理间、发电间、试车间、起重部和仓库等部门。
马勒厂的纵向船排滑道有2座:1号船排的最大负荷能力为1000吨,总长135米,轨距4.27米,椿脚轨枕均为混凝土结构,上铺钢轨4道,并有400匹卷扬机各1台;2号船排的负荷能力为400吨,总长116米,轨距3.05米,木质椿脚枕木,上铺钢轨3道,并有64匹和40匹卷扬机各1台。这2座船排能修理中、小型船舶,利用率较高。
马勒厂的厂房条件较好,起重能力强。冷作工场和机械工场的主跨面积为2859平方米,并各设有30吨电动桥式起重机2台,有8吨、5吨和3吨冲天炉各1座,1.5吨3节炉1座和烘模设备等。砂型面积大,翻砂能力强,能承担大型铸件任务。此外,船排和码头之间设有铁路,便于厂内运输和起重,轨道总长2040米,轨距1.56米,并设有5吨和3吨蒸汽起重机和平板车等。
1952年,船舶工业局承租马勒厂后,经上级批准,合并和购置了附近的华兴铁工厂、华一船厂、建中船厂、德和船厂、恒源福轧花厂等小厂及其所有的房地产,扩大了厂区面积。截至1952年底,职工数由原来接管时293人增至1613人。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前后经过4次大的扩建和重点技术改造。
1953~1957年第一次扩建和技术改造。1953年,先从生活设施考虑,兴建家属宿舍,1954年起,陆续为护卫艇建造兴建工程项目,共建成工程项目67个,其中生产性建设项目22个,厂区面积发展到45万平方米,岸线长达1200米,其中码头长330米,新增各种设备2100多台。其中造船部分完成船体联合车间、船台、横向下水滑道、舾装码头以及管子铜工、电镀、电工、油漆、舾装车间等11个项目,初步建立起一个能建造新型舰船的工厂。1958~1963年进行第二次扩建和技术改造。经扩建和技术改造,已具备制造3000吨级船舶和生产低速大马力柴油机的生产规模。1969~1978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和技术改造。根据周恩来关于要立足于建造万吨级货船的指示,六机部决定在沪东厂新建万吨级船台2座。
1969年5月开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l号船台于同年8月开工,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0米,宽25米。2号船台也于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4.5米,宽28米。同时还建成一些主要配套工程,如1号、2号装焊平台接长等,共完成基建投资2900多万元。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建造出口船舶的需要,沪东厂进行第四次扩建和技术改造。1980年对2号船台进行改建,以适应建造3.5万吨级货船的需要;1981年,又将2号船台及其闸门口拓宽为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