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净化设备 > 历史上造船人是那两位(造船与哪位人物有关)
历史上造船人是那两位(造船与哪位人物有关)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08 13:20    点击:281   编辑:admin

1. 造船与哪位人物有关

对沈葆桢这个名字现在熟悉的并不是很多,其实他在大清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近代那乱局之时,到处都有着他忙碌的身影,他同那一段时期中很多重大事件是密切相关。

他身上有三个比较著名的标签,他是林则徐女婿,开台湾建设和防御之先声,以及倾力创建福建水师,尤其是这最后一项的功绩,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我知道沈葆桢是转了很大一个弯的,早年不知在哪本杂书中,首先认识的并不是这沈大人,而是他的夫人,晚清名臣林则徐的二女儿林普晴。

大概过程是太平军突然袭来,恰好作为知府的沈葆桢并不在城中,城中一片慌乱,林娘子临危不惧,毅然主持军务,布署守城,并写下救援血书,她带领城中妇女做饭救伤员,与不多的兵勇一起,戮力御敌,终于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壮哉林娘子,勇哉沈夫人!

事后,曾国藩专奏上听并奉旨建祠褒扬,她逝世后,时人撰挽联悼念她啮血作书,求援解围之壮举,不愧为名臣之虎女: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锦撒夫人分伟绩;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边图皓魄,云裳仙子证前身。

话说了一罗圈,好像同沈葆桢没甚关系,我只是说当年我是通过这林娘子的事迹,顺带着知道了她的夫君,记下了沈葆桢这个名字;及至后来多读了些书,方才了解了他在这风云之际,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

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即今福州人,道光年进士出身,曾任九江及广信知府,又迁江西巡抚;后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

日军觊觎台湾,他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日军退兵后,他对台湾建设多有建树,开台湾近代化之路;光绪元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五年后在江宁去世,时年59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谥文肃,有《沈文肃公政书》传世。

沈氏一族以前在福州那可算是很有名的大族,他们原居中原,南宋时先是迁至浙江,后来其中的一支在雍正年间北上至福州,形成了闻名闽浙的“三坊七巷”,其中走出了许多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杰出人士,有些甚至对华夏走向起了重大的影响。

大族归大族,但也要分个三六九等,沈葆桢家就算是混得很差的,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地养家糊口;其母亲林惠芳则帮人做女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但沈葆桢的母亲却是个很有眼光的文化之人,她对幼年沈葆桢的教育抓得很紧,所以,沈葆桢的家学渊源很是深厚,这也为他日后出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葆桢有个好舅舅,他常常在舅舅林则徐的教导下,很早就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新奇的认识,对洋务这类新鲜的名词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他很早就在同龄人中,有出类拔萃之感。

参加科举是必须的,这也是读书人上升的唯一通道,对此,沈葆桢自是不能掉以轻心,刻苦攻读,争取早日出人头地,为国效力。

他16岁考中秀才,20岁又中举人,而此时偏偏时任两广总督并为禁烟钦差大臣的林则徐被被朝廷革职查办,正是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他同表妹林普晴完婚。

越明年,他进京赴考落第,三年后再战,又名落孙山,整顿精神,又苦读三年赴秋闱,终于登进士第。

同榜进士中,还有着另一大名鼎鼎的人物李鸿章,李是第34名,而沈是第36名,沈葆桢入翰林院并选庶吉士,授编修,并在后来的京官考核中,以“一等”的身份擢升都察院,前途一片光明。

他先是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后任江西广信知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上饶,时值太平军势猛,江西又为双方激烈争夺之地,所以,沈葆桢上任时的头等大事,便是筹集钱粮,招募兵勇,保一境之平安。

沈葆桢为官有两个很典型的特征,一是无比的清廉,二是无比的铁腕;这两项都是大得民心之举,不过,在后一项中,很有“宁可错杀一千,不得放走一人”的意味,他甚至他传令各县,凡抓获恶人,皆可以“老盗无供,就地正法”,也就是说,可以直接砍头。

虽说乱世用重典,但这沈知府实在是有滥杀之嫌疑,不过,老百姓是欢欣鼓舞,刀下冤魂几何,那是没人去关心的,所以时人有评:“此公以白骨吊名也。”

太平军骁将杨辅清率大军来攻,江西全境几乎沦陷,仅剩不多的几个据点还在坚守,广信便为其中之一,在沈葆桢的带领下,广信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继其夫人林娘子退敌后,沈知府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打退了杨辅清的进攻,继而又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击败,直将其赶去浙江,经这一段时间的浴血奋战,江西全境得以恢复,而沈葆桢亦因此役扬名官场。

沈葆桢的功绩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力邀其赴安庆大营效力,不久便推举他出任江西巡抚,并将自己的湘军嫡系交由他率领,并力攻打太平军。

这一段时间中,沈葆桢是身经百战,同太平军拼力血战,建立功勋无数;而他最大的功勋是在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将突围而出的幼天王洪天贵福及干王洪仁玕等捕杀,最终将肆虐14年的太平天国彻底地荡平。

贵福是洪秀全唯一的儿子,而那干王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写有在“火红年代”被捧上天去的《资政新篇》,这两人被捕杀,使太平天国彻底失去了最后一面能聚集力量的旗帜,沈葆桢也因此勋功,被授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并赏头品顶戴。

功成名就的沈葆桢丁忧回乡,时值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行辕便设在福州,准备在马尾建船政局,但不巧的是,刚着手准备时就遇到陕甘回民动乱,朝廷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前去平抚,他行前力荐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去沈的住所力邀,还奏请朝廷给沈葆桢有专事奏折权,即“凡船政奏折无需经过巡抚衙门,仍由沈葆桢会臣领衔”。

左宗棠对沈葆桢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沈葆桢接手后,立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后又创办艺圃,用以培养监工人才,可以说,福州船政虽为左宗棠倡行,而实际上沈葆桢才是其真正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福建水师,这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1879年成军。1884年覆灭的时候,还没有北洋水师呢,北洋水师是1888年才成军,所以后世也将他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公然派兵登台发动战争,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牡丹社事件”。

事态紧急,清廷即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沈葆桢到任后,首先进行交涉,同时调兵入台,着手全岛防务,铺设电线,安放西洋巨炮,增调淮军精锐入台,并调集战舰赴台,一时战力大增,后援补给雄厚,给日军造成强大的压力。

日本在清政府所坚持的“番地属中国版图”前提下,即认可台湾是中国领土,知难而退,“遵约撤兵”。

但是,武力得不到的,日本人在谈判桌上却大有斩获,在多国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从中国攫取50万两白银,承认日本出兵乃为“保民义举”,实际上是承认了琉球为日本的属国。

琉球即现在日本的冲绳,介于日本本土和台湾之间,深受福建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是明清的附属国,一直给中国进贡;及北边日本诸岛统一并强大后,琉球是两边不得罪,而经此事件后,琉球实际上是被日本吞并,并为现在的钓鱼岛争端埋下了祸根。

日本从台湾退兵后,清朝廷始对其战略地位重新进行了审视,“经营台湾实关系海防大局”,沈葆桢在台期间,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等项措施,一方面加强建设,另外更是修筑沿岸防御,现在台湾著名的古迹亿载金城,便是在他的领导下构筑的大炮台,这四个字也是他留下的墨宝。

沈葆桢的措施为台湾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遂带动了内地大规模移民台湾,人口大量增加,两岸得以自由通商和通航,从而给台湾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

沈葆桢对台湾的治理开发,在台湾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伟大的一页,著名史学家,也是《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曾评价道:“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

自1840年鸦片战事起,中国虽饱受列强欺凌,但都还没有上升到要分疆裂土的地步,而这次的“牡丹社事件”,是外国势力第一次对中国领土完整的挑战,这不得不引起全国上下对当前局势重新进行思考和规划。

中国对海防历来不重视,历朝都以海禁为能事,面对海防的空虚,清政府决定全力加强,于是,委派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事宜,从此,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奉旨回京后,沈葆桢升任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全力经营船政学堂,招募学生学习近代科学、造船和舰船知识,使之成为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而后来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林曾泰、刘步蟾、林永生等,便都是出自这个学堂。

沈葆桢对人才在强国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是将人才的培养作为头等大事,他选派了大量优秀子弟出国留学,除船政学堂的学生赴英法留学外,还在各个科目中派遣人员留学其中扬名后世这人多多,如严复、詹天佑等等,这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沈葆桢的一生实在是忙碌的一生,他看似并没有建立如曾国藩克天京,李鸿章创北洋,左宗棠复新疆,张之洞办洋务那样被人熟知的业绩,但在这些人的背后,总是有着沈葆桢的身影,而在处理当时令朝廷头痛的对外关系上,也是能努力协调了各方利益,妥善地予以处置,对此,无论是在朝在野,都赢得好评。

他受舅父林则徐的影响很大,民族自尊心极强,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步其后尘,走的是一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继承了父辈忧国忧民之志,将生命同国家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了晚清有识之士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

他为官勤勤恳恳,远见卓识,忧国忧民,虽铁腕治郡,然出发点却都是为一方之百姓,这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为稳定和延续大清王朝寿命,沈葆桢实在是功不可没!

沈葆桢的清廉也是出了名的,在他死后,家无余资,一贫如洗,只有几件破衣服,一口棺材入土,“市井乡曲之民有下泪者”,当时的代理布政使桂嵩庆在驰奏朝廷时言:“殁日,布被旧衣,一如寒素,宦囊萧索,不名一钱。”

福州~鼓楼区·火烽山麓沈葆桢墓

好在他没有看见耗费了他晚年所有的精力,辛苦创建的福建水师,被那李鸿章的女婿,也是张爱玲的外公张佩纶,在慈禧老佛爷“不先开第一炮”的授意下,不到半小时便在法国人的炮火下灰飞烟灭,这便是令世人扼腕的马江之战。

他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是,独木难支,大清朝已如一久病不愈的老妪,窗外夕阳将落,户中油尽灯残,风雨飘摇中的王朝,终将走向没落,不是几个能臣贤臣能够拯救的。

在沈葆桢闭上他操劳了一生的疲惫双眼之前,离甲午之战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大清王朝还依旧艰难地维持着亚洲一流强国的虚荣,这对他来说,可以说很幸运了。

最后再说一下前面提到的林娘子,因为在我心中,她实在是一位名臣的好女儿,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妻子,她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动感天地。

在她自知不久于人世之时,曾自撰有一副自挽对联,算是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临终嘱咐: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重结丝罗,莫对生妻谈死妇;

汝从严父戒哉,小妮子终当有母。若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她一生操劳,为国为家,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默默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临死前,还要嘱托丈夫和女儿,善待未来进入家门的女人,人世间,此等情怀,几人能同!

2. 造船的人是谁

不是。

造船工艺上最先使用铁钉代替木钉和竹钉连接,并采用油灰捻缝技术,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的结枃强度。因此有可能建造比当时外国战船大得多的木帆船。从长沙出土的西汉木船模上,可以看到在舷板或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位置上,有模拟的钉孔,为我们提供了实证。那就是从战国时用铁箍连接船板工艺已发展到汉代用铁钉连接工艺。

《太平御览》上记载的,汉武帝在长安所造的能载千人的豫章大船;《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的“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以及活跃在“海上丝瓷之路”上的航海巨舶,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雄了。而当时西方造船技术仍然使用皮条和绳素捆扎的落后连接工艺。

3. 第一位造船的是谁

汤姆是在漫画作品《海贼王》及东映改编的同名动画《海贼王》中登场的虚拟人物,由村松康雄配音。是世界第一造船匠、草帽海贼团船匠弗兰奇(即卡特·福兰姆)和水之都(又译水之七岛)的市长即卡雷拉公司的社长冰山(又译艾斯巴古)的师傅,名义上是师傅实则亲如父子!曾被弗兰奇称为长角的狸猫,实为鱼人族牛角鱼人。

4. 船是谁发明的人名

船名字来源很多,有按人名,地名,国家名,

5. 中国造船史人物

我国古代造船业非常发达,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自新石器时代起,我国便产生竹筏、独木舟等原始船舶。直至秦汉时期,造船工艺才初具体系、渐趋成熟。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楼船。楼船是当时的作战用船,可称之为古代版“战舰”,因船上建有重楼而得名。据史料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由楼船组成的舰队进攻楚国。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秦始皇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

楼船的头部为方形,无帆,动力由两侧设计的划桨提供;每层都有防御矮墙,设置了发射弓弩的窗孔,方向和速度由舵和桨掌控,这是造船史上的重大突破,代表当时造船技术的最高标准。

汉代,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非常强大。《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曾在长安附近疏通水路,制造楼船,训练水军。其中最大的一条楼船叫“豫章号”,上有豪华的宫室,可以乘载万人。据说汉朝廷一次就能动用,由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的巨型舰队。

舰队中,各种作战舰只配备齐全。先是冲锋船“先登”处于舰队最前列,接着狭长战船“蒙冲”冲击敌船,再者就是快船“赤马”,最后是最重要的船舰--重武装船“槛”,即上下都用双层板的楼船。楼船也是舰队的主力。

实际上,这一切除了秦汉时期强大的经济实力外,还仰仗于当时十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积极的外交政策。

秦始皇一统河山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海(河)陆交通要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沟通全国陆上交通。与此同时,还全部拆除了各诸侯领地内河渠上的截水堤坝及拦阻水道的设施,并以鸿沟为中心,疏通济、汝、淮、泗等水道。

此外,秦始皇还兴修吴、楚、齐、蜀等地区的水利,开凿灵渠联通珠江、湘江、长江水系,发展通航灌溉一体化;还派人出海,把内陆驰道与江、河、湖、海的航路衔接起来。这样一来,标志着全国一体的水陆交通网正式建立起来。秦始皇还极力推进航海事业的发展,统一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或海上航行。

刘邦建立汉朝后,制定休养生息的民生政策,国力大增。此时陆上丝绸之路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尽快疏通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军驻守交通要道,但效果不理想。

南越国后归汉后,汉武帝拓宽海上贸易规模,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以合浦为起点,途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最后抵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史称“徐闻、合浦南海道”。此后,这条航线成为西汉丝绸之路的最重要海路通道。

秦汉高度发达的造船业,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国雄踞江东的吴国,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地区。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5层,可载3000名战士。吴国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

南朝时,江南能建造千吨级别的大船。为提高航行速度,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这是一种装有桨轮的船舶,即“车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尽管不是很经济,但也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新的方向,在我国造船史上绝对值得一书。

6. 造船与哪位人物有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清江督造船厂。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数以百计的大型海船在南京龙江宝船厂和福州长乐建造。朱棣和郑和相继去逝后,下西洋行动中止,海船需求量大减,龙江宝船厂业务逐渐妻缩,取代其造船业中心地位的,是专造内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厂。

明朝的清江督造船厂位于淮安府山阳,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淮安。据史料记载,其总厂在今淮安市中心有名的清江闸一带,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80个分厂,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公里,可见其规模之宏大。

7. 第一个造船的人是谁

江南造船厂的历史: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于1865年购买了外国人开设在上海虹口地区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两洋炮局并入,组成新厂,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船炮军火和各种机器。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至城南高昌庙现址,并建立了翻译馆。

翻译馆不仅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工程专家,而且成为全面介绍、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对中国早期工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时,江南造船厂进入了第一个兴旺发展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研制了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

到19世纪90年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

8. 古代造船名人是谁

1、管延安

管延安,男,1977年6月19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初中文化,群众。1995年参加工作(农民工)。

18岁管延安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工余爱好。

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

先后参与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青岛北海船厂、国内最大集装箱中转港——前湾港等大型工程建设。

先后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劳务之星”和“明星员工”称号,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2、周东红

周东红,男,1967年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周东红从1988年起获1次生产能手、15次先进生产者、3次文明标兵;2次优秀员工;

2007年获宣城市第二届“杰出职工”荣誉;2009年荣获县级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省级劳动模范,201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2016年3月,荣获第二届全国质量奖提名奖;2016年4月,荣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最美职工”称号。

三十多年来,周东红不仅自己的技艺越来越精湛,还带出了30多名徒弟。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3、胡双钱

胡双钱,男,汉族,生于1960年7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质量金奖等荣誉称号。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

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

4、宁允展

宁允展,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南车技能专家。

宁允展出身工匠家庭。在身为工匠的父亲的耳濡目染中,宁允展从小就喜欢手艺。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019年4月,荣获“最美职工”。12月,荣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颁发“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证书。

5、顾秋亮

顾秋亮,男,江苏无锡人,生于1955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顾秋亮同志从1972年起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工作,在钳工安装及科研试验工作方面已经工作了四十多年,先后参加和主持过数十项机械加工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

2009年至2012年,顾秋亮作为蛟龙号海上试验技术保障骨干,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四个阶段的海上试验。

参加海上试验时,顾秋亮已是五十多岁,但他克服了严重的晕船反应和海上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等诸多困难,安排好家中生病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每年近100天的海试中。

他带领装配保障组不仅完成了蛟龙号的日常维护保养,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压载铁的安装、水下灯光的调整、布放回收接口的设置等;

并将自己的技术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家深海基地的技术人员,为海试的顺利进行和蛟龙号投入正规化的业务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9. 造船与哪位人物有关系

在我国民间文学中,鲁班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木匠行业的创造发明记在他的名下不说,就是其他的很多行业的发明,人们也往往搬出鲁班来。关于鲁班造船,民众之中也有很多异文,但仿鞋造船的传说相对来说更为普遍。

一天,鲁班的媳妇到河边洗衣服,把脚上穿的一双翻头鞋放在河堤上,光着脚下水去洗衣裳。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水顺风势涌到翻头鞋那里,把翻头鞋卷进了水中,翻头鞋又顺着水势,在河面上到处飘浮。鲁班的媳妇一看,翻头鞋漂到水里了,很着急,三步并作两步地去“抢救”她的鞋子。鞋子一会儿被水波涌到这边,一会儿又被水波冲向那边,怎么也够不着,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把鞋子给抓到手上。她拿着鞋子,庆幸鞋子刚刚没有沉下水底,突然想起丈夫造船的事来,她看着鞋子想了好长时间才回家。

到家以后,鲁班媳妇饭也不吃,拿着那只鞋子看来看去。鲁班觉得很奇怪,微笑着说:“这只鞋子有什么稀奇的,看得连饭也不吃了。”媳妇这才把刚才看到的事情说了一遍。鲁班一听,朝鞋子瞟了一眼,然后接过鞋子细细一看,忽然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大叫起来:“一是空心,二是不漏水。空心又不漏水,就不会沉底!”说完,夫妻两人都高兴得大笑起来。从此,鲁班就白天黑夜地干,依照翻头鞋造了一只小船。小木船造好了,夫妻俩激动地把它抬到附近的海边,小木船真的在海面上漂起来了。过了不久,鲁班又依照小木船的式样造了只大船,里边还装了好多东西,并请周围的老百姓帮忙把它抬到海里一试,结果大木船也漂起来了。人们都快乐得欢呼起来,鲁班夫妻尤其高兴,他们一同跳上船去在附近海边游了一阵,漂来漂去的,好不自在!

从这以后,世上就有了船。海边的人们有了船,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到海里打捞鱼虾,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10. 造船与哪位人物有关联

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受渔民之托,造出了一艘海船,去海中捕鱼如履平地。

在我国民间文学中,鲁班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木匠行业的创造发明记在他的名下不说,就是其他的很多行业的发明,人们也往往搬出鲁班来。关于鲁班造船,民众之中也有很多异文,但仿鞋造船的传说相对来说更为普遍。